每年一度的国庆黄金周,是我们休息放松的最佳时间;同时也是在外游子与家人、亲朋好友相互叙旧、联络感情的最好时机。而聚会自然少不了坐车出门,不论是自己开车搭载亲朋好友,还是我们成为别人的乘客,一些乘车的小细节都值得注意。
![]()
乘车说到底是一种社交行为,既然是社交行为自然是拥有一套符合实际的定律。掌握了这些定律,才不至于让朋友和自己处于尴尬的处境。因此在驾车乘车的小细节上,我们更需要时刻注意。而今天小编就要来说说,在驾车出行时应该注意哪些礼貌性的细节。
![]()
以往的国产车,在做工用料和细节把控的能力都还比较落伍,所制造出来的车辆虽然形象设计有可取之处,但是细节调校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说车门的开关比较生涩,人们就习惯性用力关闭车门。其实笔者手里的情怀车,也是由于车龄较长原因,车门时常是需要用力才能关紧。可是,绝大多数的新车在车门轴的手感上做得较为柔顺和易用,因此只需用手轻轻一带基本就能关紧。
![]()
除了关闭车门和尾箱盖比较用力外,有些朋友其实开门的时候也是不怎么注意。比如说开门就直接拉到最大角度,靠门铰链的限位才不至于使车门继续外甩。又或者是在乘坐一些带自动滑门的MPV时,都忽视车门的标识,直接用力拉开把手开门。
![]()
虽然,出于好意捎上朋友一段路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但是作为乘客如果过于放松,把朋友的车当做是自己的车,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冒犯朋友,比如说上车后就乱动座椅。诚然,坐车图的就是舒适和便捷,但并非所有的座椅调节都是必要。适当地后移座椅或调整靠背角度,通常不会产生误会,可要是大幅调节座椅则会影响后排的乘客的乘坐空间及舒适性。
![]()
还有些小伙伴上车后,会无意识地主动调节音响、空调等部分,不仅打乱了原本车主已经调节好的设定,更有甚者还会反反复复去调节让自己有舒适的感受。缺乏和朋友的沟通和征得同意前便随意乱动,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不尊重,继而冒犯了朋友而不自知。
![]()
亲戚家或朋友家的熊孩子,进了车内之后似乎是到了另一个游乐园般活蹦乱跳。有时还会穿着鞋子在座椅上爬行、跳动,看到有好奇的东西会翻找出来,乱动车窗的按件甚至是伸手去拉动门把手,有些父母知道不妥还会管教一下小孩子,可有些父母似乎会抱着“孩子还小嘛”的心态而疏于教育,那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
儿童乘车看似要比成年人简单,事实上要避免手抱儿童乘车,同时在上车前要算好乘车人数,不要错误认为手抱儿童就不算超载。再者,年龄较小的儿童最好还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为好,而年龄稍长的则可以使用坐垫配合原车的安全带。
![]()
部分城市如深圳、广州,对于乘车是否佩戴安全带的检查力度相对较严。可能有些外地的朋友并不了解当地的交通法规,因此忽视了对乘车系上安全带的重视程度。要知道当车辆仅以40km/h的速度行驶发生碰撞时,人身体前冲的力量就相当于从4层搂上扔下一袋50kg重的水泥块,其冲力之大可想而知。
![]()
![]()
细心的朋友在乘坐公交时会看到一句标语:“行驶中切勿与司机谈话”。在公共交通之上,这句话是作为规范被写进安全守则里。可是,在日常乘坐朋友们的车时,却是应该反其道而为之。尤其是在长途行驶的路途中,当车里多数的乘客沉沉睡去之时,驾驶者会由于空气不流通、车厢温度偏低等外在因素,影响其自身的反应和精神状态,甚至会感到疲倦或打瞌睡。
![]()
这时候作为乘客,与驾驶者聊聊汽车、说说家长里短或者针砭时弊,让其精神状态不至于因为外在因素而变得萎靡。力所能及地适当改变一下车内环境,如播放音乐、打开车窗形成小循环等等,也可以改变驾驶者的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