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Taycan够“保时捷”吗?
——保时捷Taycan Turbo S试驾有感
保时捷谁都喜欢。很庆幸,在大趋势下,保时捷及其GT部门还在关切小众需求,坚持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坚持人车沟通感,坚持驾驶乐趣。我梦想有朝一日,接我BRZ班的能是718、911甚至GT系列。然后,保时捷推出了纯电动车Taycan。隐隐约约,我仿佛看到了保时捷的电动未来,不免为自己的梦想焦虑起来。
我对电车的认知,是通过蔚来ES6、极星2和Taycan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ES6在城市街道可以轻松舒适,在山路上可以每次出弯都像弹射起步。但是,物理定律不可违抗。ES6是一辆电动SUV,又高又大又重,限制了动力和底盘更好的发挥。极星2内外颇有格调,标准版可以在赛道上甩尾,高性能版可以把玩Öhlins可调减振。但是,极星2是一辆跨界车。极星2本可以做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电车的高性能普遍局限于简单、粗暴、直接但苍白的直线加速。与油车相比,电车的驾驶感高度雷同,缺乏人车沟通,缺乏独特个性,缺乏驾驶乐趣。我急切的想知道一辆电动跑车开起来是怎样的。所以,对保时捷Taycan,我心情复杂。我担心,Taycan空有一副轿跑造型,却又是一辆寡淡如水的电车。我希望,Taycan能保持保时捷一贯的腔调,让我有强烈的驾驶欲望,而不仅仅只是一架从A到B的交通工具。
坐进车里,Taycan Turbo S给我的第一感觉就跟之前体验的其他电车不一样。坐姿低矮,三联表和贯穿式中控台非常“保时捷”,三幅式方向盘的握感和座椅的包裹感营造出浓浓的运动氛围。我当然知道Taycan还有后座。如果只凭前排,骗我这就是电动911我也会相信。驶出停车场,驶上赛道,Taycan初上手跟保时捷油车没什么区别,除了没有声浪。太多品牌的电车刻意地标新立异,反而给从油车过渡到电车设置了障碍。而Taycan仍是一辆我熟悉的保时捷,不需要过多的适应,非常容易上手。
在赛道上,Taycan也继承了保时捷油车稳健的表现。我能感觉到Taycan的重心离地面很近,车身侧倾和俯仰都很小。悬架行程很短,对路肩的滤振富有韧劲。转向虽说不上有充分的沟通感,但响应快而且准。强大的动力和快速的响应掩盖了Taycan的车重。只有在急弯和连续弯,我才会意识到Taycan其实有2.3吨重。逼近极限,前轮率先响胎,进而出现轻微的转向不足,但后轮牢牢咬住地面。这种渐进、安全的设定尤其适合PEC上海保时捷体验中心狭窄、缓冲区有限的赛道。
以761马力、1050牛·米全力弹射起步,Taycan车头抬起,我的头脑一阵眩晕。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我没料到自己情不自禁,口吐芬芳。跟911 Turbo S一样,Taycan Turbo S的加速度也不是恒定的,在初段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再加速。车速111公里/小时刹车,变线,刹停,一气呵成,有惊无险。“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只可惜,我玩不转Taycan Turbo S的四驱漂移。后驱轰油起漂、补油维持漂移、大小油控制漂移角度的玩法已经深入我心。维持油门不动我做不到。四驱漂移以及更深入的赛道和公路体验就留给可能在9月份的再一次试驾吧。
Taycan Turbo S初上手足够“保时捷”,是我迄今为止体验过的最像油车、最容易上手的电车,初步总体而言没令我失望。只可惜,Taycan也好,ES6和极星2也罢,仍不能彻底摆脱充电问题。我坚持认为,电车的痛点其实不在续航,而在充电。不解决充电效率、充电桩基建和维保问题,续航再长也解决不了里程焦虑。Taycan的800V技术、Turbo充电桩和超级充电桩目前面临和蔚来换电服务一样的困境——基建不足。保时捷称,预计至2021年底,将在全国60个主要城市建设超过400个Turbo充电桩和超级充电桩。平均每个城市不到7个,这仍然不够。加油,保时捷!不是,我不是说加汽油。我是说加油鼓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