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打开苹果商店,选定一台新iPhone,然后付款,完成购买。
这一整套流程大概耗时不会超过一分钟。
打开电脑,登陆特斯拉官网,选择Model 3,挑选你喜欢的配置,然后付款,完成购买。
这一整套流程大概耗时也差不多一分钟。
十年前,你真的很难想象,未来的你买一台车所需要耗费(流程)的时间,竟然和你一拍脑门买台新手机的时间差不了太多......
上周去参加了特斯拉在重庆体验中心的一场沙龙,内容关于特斯拉的直营模式。
直营到底该怎么理解?回到开篇我所描述的两个场景,这就是典型的直营。不过,iPhone可以购买的渠道还是很多的,什么国行、港行、美版、日版、运行商签约机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的直营还不够彻底。而买一台特斯拉新车除了在官网上,没有其他任何渠道。
哦,你说拼多多?百亿补贴不是天天搞,而且拼多多也只能去特斯拉官网代为下单。所以营销昂,大家看个热闹就好。
整车行业里的直营,特斯拉在中国算是开了先河,这在过往二三十年的国内汽车销售历史中是不存在的。特斯拉在整个直营模式下将整套体系拆分为三个板块,一是直营体验店,主管售前咨询和试驾;二是服务中心,主管交付和售后;三是官网,主管销售,所有车辆的销售都是在官网线上下单,实行全国统一售价。三者各司其职,由总部统筹,互不存在利益分配和竞争关系。
刚开始,新品牌、新事物,再加上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你没个经销商怎么买车啊,维修售后找谁?所以起初特斯拉的直营理念并不被看好。好多人都说,在中国市场做生意,是要讲究国情的。但马斯克这人吧,不会管你那么多,搞就完了。
按照特斯拉的认知,直营才是真正符合(潜在)用户切身最大利益的商业模式。举最常见的例子,同车不同价,这是在传统汽车销售场景中广泛存在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般新车上市,厂家公布的价格都有个前缀“厂家指导”。换句话说,这个由厂家公布的价格只是作为一个价格参考,等到真正终端实际销售时,各经销商是有一定的自主调价空间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特别抢手的车型,良心一点的就同步厂家指导售价销售,猛一点的就会出现高于厂家指导价的加价提车。当然,目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还是终端优惠。而在这些普遍存在的终端优惠里头,可操作性的空间就大了。
既然市场给出了空间,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一定是希望能够抄到最低点。所以,在买方与卖方的双向试探下,价格自然就会花样百出。而在整个过程中,真的会有运气好的朋友能够拿到相同时间段内的最低价,但多数人的成交价大概率不会拿到他们所期望的价格。可能有人会觉得,无非就是差了个千八百块的,不至于斤斤计较。但......人嘛......毕竟买的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理解。
除了销售层面,价格的不统一同样也会作用于经销商之间。举例,在同一地区,A品牌有a、b、c、d四家经销商,其中a店针对某款车型长期以低于b、c、d三家店的价格进行销售,吸引到店客流,结果大家应该不难猜吧。当然,举的这个例子可能和现实中会有些出入,或者说是小概率场景,因为通常来讲a、b、c、d四家店还是会存在一定工作交集且在销售环节多多少少会有些默契。但不管怎么说,终归是四家店,一定会存在竞争,而当竞争缺乏有效管控时,难免就会扯皮出问题。
所以,既为了避免价格的不统一在销售环节花样百出,也为了避免各经销商之间出现非合理性竞争,特斯拉选择直营,而直营模式下最直观的就是价格统一、透明。说白了,就是不砍价。我知道,关于这个不砍价,肯定不少人会持保留。说得调侃一点,由于缺少讨价还价的环节,用户在买车时的参与感直线降低;那说得正式一点,特斯拉对于价格的把控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至于这个点如何去定义,大家可以结合前文中聊到的涉及价格、销售、竞争的部分,聊聊你们的想法。
总结:作为电动车,特斯拉具备一些专属优势,这些专属优势会辅助特斯拉更好的实现直营。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电动车整车OTA、简单且低频次的养护,大大减轻了在后市场的压力。而这些对于传统的油车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特斯拉的直营对于特斯拉而言一定是有优越性的,但也并不代表广泛适用。只是基于直营而来的一些理念,我觉得值得整个市场去思考和讨论。毕竟,好的东西不分充电还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