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走完了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下半场,很多房地产商面临转型,寻求新增长点。恒大做了很多尝试,粮油、金融、保险,看起来都不成功。在转型期,他们又选了一条跟“本职工作”毫不相关的行业,造车。从车到房,普通老百姓的两样大宗消费品,恒大都要掺和进去。
8月3号,恒大汽车给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恒驰做了一场发布会,一口气拿出了6款车,轿车、SUV、MPV全都没落下。6款车,没啥技术细节,基本处在“开局一张图”的阶段。但是,恒大放过狠话,依照规划,他们要在3-5年内,全面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这么大的口气,靠谱吗?
有不少同学觉得,靠谱,恒大足球就是一个例子,只要有钱,肯烧钱、烧对钱,分分钟8年7冠。烧钱,对于任何一个事业,绝对是催化剂,这个我丝毫没有异议。但能不能如恒大所愿,3-5年大跃进,一举超越特斯拉呢?
想做行业第一,烧钱这两个字前面,需要加一些定语——烧比竞争对手多得多的钱。去年11月,许家印在发布会上讲过,三年计划投资450亿。450亿,对于咱们普通人,很难理解这个资金规模。
我们来类比一下,找个参照物。蔚来汽车,三年大概花了172亿;没做成的拜腾,大概花了84亿。这样一盘,恒大三年烧450亿,相当大气,比市场上最高举高打的蔚来还多很多。但是换一条赛道,想超越特斯拉,这些钱怕是杯水车薪。
马斯克说过,过去10年,特斯拉的研发开支,大概是200亿美元。如果恒驰要把特斯拉比下去,这三五年,要奋起直追,起码把落下的研发功课补上,不严谨的定量分析,就是花掉200亿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大概1400亿人民币。暂时来看,许老板的弹药库里,没有这么充足的火力。
另外,恒大看起来实力雄厚,2019年,恒大集团营业额为人民币4,775.6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335.4亿元。但是另一面,恒大净负债率在150%左右,居高不下,今年开年,有不少人担心恒大的资金链、现金流。这种担心,一定不是空穴来风的。
在判断恒驰前景的时候,我们还得看看,他们的做法,有没有什么是违背汽车发展规律的。或者说的简单一点,钱有没有花对地方。
从2018年开始,恒大已经几次出手收购了。最早的一次是以67.46亿港元,间接获得FF香港与FF美国45%的股权。这个不用评价,两家分道扬镳已经说明结果。
然后就是13亿美元多一点儿,收购NEVS。这家公司的车型太小众,大家可能见都没见过,说穿了,就是萨博9-3油改电。恒大这笔收购,看上了他们手中的新能源生产牌照和基地。再然后,恒大还收购了生产动力电池、轮毂电机公司的股权。甚至拿了78亿入股广汇集团,布局经销商体系。
恒大在贯彻许家印“买买买”的指导方针,他们要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买了。但问题是,真正的核心技术,黄金资产,别人为什么不留着用,偏要拿出来卖呢?
像特斯拉的FSD、蔚来的换电技术,绝对是公司的核心利益,妥妥的非卖品。能买到手的轮毂电机,总觉得恒大是被忽悠了。这东西纸面上可以说得花里胡哨,节省空间、效率高,甚至还能像坦克一样原地掉头。但就簧下质量高一点,就把车的操控特性、底盘舒适型带入死胡同,现在也没哪辆量产车,敢用这样的东西。
真正的好东西、核心技术,不是喊喊“买买买、合合合”就能弄得出来的,要脚接底气,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
恒大这通操作,咱在造车层面是看不懂,但是资本市场,貌似挺欣赏的。
今年以来,恒大汽车(改名前的恒大健康),涨幅达到253%(有点儿后悔当时没买点儿恒大健康的股票)。
还有看不懂的,是恒大生产基地的布局。现在一辆车还没落地,生产基地已经包括广州、上海、天津、沈阳(江苏、河南、安徽,恒大也有布局零部件生产并拿地)。恒大毕竟房企出身,这么积极扩张,总让人觉得动机不纯。
还有媒体挖出, 2019年,恒大汽车业务板块公司拿了736万平方米土地,其中有约338万平方米,属于住宅或商业用地,占总拿地面积的一半左右。这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造车高举低打,实则给房地产业务保驾护航。
恒大到底是怎么盘算的,这个咱说不清,只能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第一款出来,就能看到成色。归纳我自己的态度,几个字,衷心祝福,小心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