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我们厂区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辆大型半挂车在右转弯时,将同方向行驶的一辆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卷入车下,并拖行三百多米,最终导致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当场死亡。据现场的人描述,死者几乎被半挂车碾碎,尸体四分五裂,惨不忍睹。这是一个只有36岁的大学生,冶金工程师,入厂十多年,孩子只有三四岁。不敢想象他的家人知道这个噩耗会发生怎样的悲剧,在此愿逝者早飞生天,愿生者节哀顺变!
其实这样的事故在我们厂区发生过很多起了,造成的死亡事故也有好几个。据厂区交通管理部门统计,在厂区内发生的交通死亡事故近2/3是由车辆右转引起的,大型车辆右转弯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肇事案件的1/8。分析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驾驶员忽视瞭望,另一个就是大型车辆驾驶员“视觉盲区”与“内轮差”盲区组合,导致车辆在右转时发生交通事故。
驾驶员忽视瞭望、视觉盲区,这两个原因很好理解。大型车辆的视觉盲区是比较多的,再加上卡车操作比较复杂,驾驶员很难照顾到汽车的方方面面,因此忽视瞭望、瞭望不足是常有的事。而大型车辆的盲区简直就是其它车辆和行人的“自杀区”,只要行人和车辆进入到这些区域,驾驶员是绝对看不见他们的。所以,我们在开车、走路、骑自行车时,都要绝对避开大型车辆的盲区。
那么“内轮差”盲区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的内轮差是指汽车在转弯时,前轮转弯半径与后轮转弯半径的差值。
这样说好像有点太学术了,我们通俗的来解释这个概念。汽车在拐弯时,前轮拐过来的弯比较大,后轮拐过来的弯比较小,这样的后果就是:汽车后轮并不会沿着前轮的轨迹行驶,而是在前轮轨迹的内侧行驶。因此前轮与后轮的行驶轨迹就会构成一个扇形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汽车的内轮差区域。如下图中红色区域,这个区域驾驶员是很难观察到的,因此也把这个区域称为“内轮差盲区”。
不同的车型,内轮差大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汽车的轴距越长、转弯的角度越大,形成的内轮差盲区就越大。比如说普通的家用轿车,轴距一般在2.7米以下,内轮差一般在一米以内;轴距更大的轿车,内轮差一般不会超过1.5米;更大型的客车、卡车等,内轮差一般在2~4米 ;内轮差最大 的车型是挂车,17.5米的半挂车,方向盘打到极限位置时,形成的内轮差可以高达6米。也就是说,这种车型在拐弯时,站在距离汽车6米之内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刮到。
那么内轮差对汽车有什么影响呢?最主要的是影响汽车的机动性能。内轮差越大,汽车的机动性越差。比如汽车在拐弯,绕过障碍物时,如果没有内轮差的话,只要前轮过去了,后轮就可以过去。但是由于内轮差的存在,经常是前轮过去了,后轮却没有过去。很多新手开车时容易出现剐蹭,就是由于不懂内轮差对汽车机动性的影响。我们看大型车辆拐弯时,行车路线非常的“诡异”,车头进入路口很远,甚至侵入到对向的车道,然后才开始转向,就是为了防止前轮过去而后轮过不去。
相对于汽车的机动性能来说,内轮差更大的隐患是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特别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来说更为危险。很多行人和非机动车不知道汽车在拐弯时有内轮差,在路口等信号时紧挨着汽车停靠,认为车头过去了,汽车就刮碰不到他们了,或者认为汽车驾驶员肯定能看到自己,肯定不敢撞自己,等等。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思想。紧挨着正在拐弯的车辆行驶,由于汽车内轮差的存在,汽车的头部虽然过去了,但是汽车的中后部拐弯半径小于前轮,所以汽车的中后部仍然有可能刮碰到你。并且这个部位是汽车的盲区,驾驶员根本看不到你,或者来不及看你。很多这种类型的交通事故,驾驶员甚至不知道自己撞了人,把非机动车和行人远距离拖行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类型的交通事故,一般行人都会被卷入车下,直接被中后轮辗轧,死亡率非常高。据统计,有超过10%的大型车辆交通死亡事故,是由于车辆右转将站在内轮差区域内的行人卷入车下造成的。可以说,大型车辆的内轮差区域,就是一片“死亡阴影”!
那么我们该如何躲避汽车的内轮差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远离正在拐弯的大型车辆,千万不要与正在拐弯的大型车辆抢行!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道理,觉得大型车辆拐弯时速度太慢了,就想从内侧超过它们,可是悲剧往往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不论你的小车安全性能有多好,在大型车辆面前都是渣渣,轻轻松松的就让你粉身碎骨。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与大型车辆并行,与它们的距离至少在三米之外。
汽车的内轮差造成了无数人的伤亡,直到今天仍然在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片实实在在的“死亡阴影”。希望大家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认识内轮差,知道如何躲避内轮差。只要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篇文章就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