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品牌的高端化,观致是当仁不让的“前浪”,2007年当时的奇瑞立志要打造国产的高端品牌,于是与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了观致汽车。
从“架构”来看,奇瑞对打造高端品牌是拿出了十万分诚意的,观致的高管团队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汽车行业人士,比如原德国大众汽车北美公司执行副总裁石清仁、原宝马MINI设计总监何歌特等,随便说出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同时“技术宅”奇瑞也在工程开发领域高规格的选择了两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整车方面和国际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还具备整车工程设计能力。而发动机方面,哪怕当年奇瑞已经有所建树,但仍选择与全球三大独立发动机设计公司AVL合作。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不难想到,观致量产的第一辆车机械素质如何。
2013年亮相的观致3在欧洲新车碰撞测试(E-NCAP)中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分,底盘控制和NVH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被媒体同行们广泛传播,综合来看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远在同期中国品牌之上。
因此我一直认为如果单纯从“高端”这两个词去考量,观致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国内企业主导国际资源、做出了一辆超越同价位合资车型机械素质的车。但可惜的是,他失败了,2014年,观致净亏损22亿元;2015年亏损25亿元;2016年亏损19亿元。
究其原因,只能说奇瑞太不懂中国消费者的心。先撇开第一辆量产车没有选择SUV车型,而是“自负”的选择了轿车不说,彼时的观致3售价为12.99万~17.79万元,不仅超越同级中国品牌A级车,在老将卡罗拉、轩逸等车型面前依然高高在上。
观致所引以为豪的机械素质也没能让中国消费者买账,他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耳熟能详、稳定可靠的品牌。且高端并不能与豪华划上等号,不管从外观还是内饰去考量,观致3都只能说仅限于一个合资主流品牌的水准,没有做到超越也没有做到惊艳。再加上羸弱的品牌力,被消费者抛弃就像是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这样持续亏损的状态下,2017年以色列方面承受不住压力选择退股、随后宝能做了接盘侠,且股比一步步地提升到接近80%,直到最后宝能汽车拥有了对观致的决策权。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熟悉了,宝能作为玩资本的“大佬”进行了一系列亮瞎眼的操作,其中最知名的当属“自产自销”,就是将生产出来的观致汽车卖给宝能旗下的共享租车平台——联动云租车,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的时候,观致汽车的销量突然增长320%,达到6.32万辆。
如果按照宝能的这条路继续走,共享汽车市场能进一步被打开,自产自销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凭借相对过硬的产品质量,说不定还能把车卖给其他分时租赁平台,曲线救国的解决销量问题,然而共享汽车市场也遭遇了市场瓶颈和新能源车型的冲击。
思来想去,摆在观致面前的好像就剩下两条路——第一散伙、第二出新车,宝能眉头一皱、选择了第二种。
7月27日,观致7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擎哥大致梳理了一下,产品亮点主要有三:1.基于奇瑞最新平台架构打造(与星途 TX 同平台);2.方界美学设计;3.宝马王子系列发动机。如果对于厂家的话术理解无误,他们应该是想要打造一款拳头产品,向细分市场要销量。
按照这个理解,观致7应该是一辆需要“破釜沉舟”的产品,然而从这三个亮点来看,用力明显不足。先说说车辆的定位,在新能源成为主流的今天,观致却依旧选择推出一辆燃油车型,这对于一个几乎没有积淀的品牌来说本就很尴尬。
再看看那些所谓的亮点,采用奇瑞最新的平台架构,与星途TX同平台也就是M3X平台,这个平台的亮点在于衍生力很强,对于奇瑞来说意义重大,但对于单一车型来说在当下已经没有太明显的亮点。
同时应该是由于宝能有决策权的关系,在观致7身上并没有采用来自奇瑞的发动机,而是换上了那台所谓的宝马王子发动机。听上去宝马两个字很唬人对吧,但我们来看看搭载这台发动机的都是哪些车型——中华、猎豹等三线品牌。甚至在新款的中华V7上都已经把这台参数不及主流1.5T的1.6T“宝马发动机”淘汰了,你细品。
至于什么美学设计这些虚头巴脑的标签,我们抛开不看,就说最终的颜值,能不能打过WEY、能不能打过领克、能不能打过UNI-T,诸位心中应该都有答案。综上所述,官方所宣传的这三个亮点,在我看来都不足以被称为亮点,除非顶配售价能够在13万元以内,或许还有点戏。
但“高端”的头衔怎么能被轻易放下?15-22万元的预售价是观致7最后的骄傲。
看到这个预售价的瞬间,只觉得脑壳痛。有梦想是好的,坚持初心也是好的,只是搞不懂在后浪来势汹汹的今天,仅靠没太多诚意的产品,观致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做到当年没做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