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燃料电池领域可谓一片欣欣向荣,各个国家都加入了这场竞争之中。近日,美国又有所突破,一款廉价催化剂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被研发出来,据悉,该电池能够取代当前的汽油发动机,为燃料电池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
燃料电池动力,是目前对电动车的一种"劣势补偿"。纯电动车当前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续航,二是能量补充。而燃料电池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根据燃料不同,其补充能量的方式稍有差别,但是总体依然比电动车更快、更便捷。
也许有人会将燃料电池混淆于增程式电动车(比如国外的雪佛兰Velite5,以及国内的理想ONE),实际上两者区别还是挺大的。增程式电动车本质并没有离开用"旧能源"来发电的过程,其污染也是客观存在的。而目前多家车企热衷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则实现了彻底的零污染排放——它的最后产出只有水。
这样先进的能源,不用羡慕外国技术,国内的上汽集团早已开始研发,而且有了可靠的产品。作为国内车圈大佬,上汽集团自2001年以来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和经验积累,让其在这个领域处于领跑者的地位,511份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和参与制定的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便是对其科研实力的肯定。
回到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层面。首先说乘用车,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就是上汽的大通MAXUS EUNIQ 7,当前这款车已经成功下线,并计划于年内上市。这款车采用上汽捷氢科技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90,能够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正常运作,续航里程达605km,并能在5分钟内完成燃料的满负荷装载。各项性能参数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同时,在氢能源实际落地的商用化推进方面,上汽集团旗下多款燃料电池车型已经运营并产生了商业效益。上汽大通MAXUS FCV80作为一款燃料电池宽体轻客,在上海、佛山、抚顺等地服务,以无锡硕放机场至江阴客运站的FCV80为例,提这条客运专线预计年运营里程超过30万公里,运送旅客近2万人次,树立了绿色出行的新标杆。
此外,上汽申沃燃料电池客车成为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示范运行项目的指定用车,于2018年年底起在上海嘉定114路公交线路上开展商业化运营。而另一款,上汽跃进燃料电池物流车,已于今年4月进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目录。
看完这些优秀的氢能源产品,我想网友最大的疑惑就是:"应该去哪补充氢燃料?"上汽集团也同时在推进产业链的建设,近日,上汽与中国宝武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氢能利用、汽车综合用材、智慧供应链、产业金融等方向深化合作,强强联手。
中国宝武提供氢能配套设施和保障服务,上汽集团负责燃料电池车型的开发和投产,两者相辅相成。双方还将打造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拟以宝山吴淞工业园为中心,联合构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长三角氢能产业聚集中心——吴淞氢能产业园。并到2025年将建造10-20座加氢站。
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抢占新能源领域制高点势,一方面将助力车企在未来的竞争中走得更加从容;另一方面新能源领域的拓展,也必将为出行带来更加多样的选择,推动社会的能源和动力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