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车卖的好其实也头疼,就怕出问题”。这不,9月上汽通用宣布召回旗下共计3,326,725辆缺陷产品,进行前悬架下控制臂衬套的更换。按照别克+雪佛兰在国内共计约1400家经销商来计算,此次召回上汽通用的每个4S店将对2277辆通用产品进行配件更换。
![]()
当然,受到上汽通用这波汽车史上最大规模召回的影响,9月份,有关汽车召回的公告共有17次,涉及15家汽车企业65种车型,召回总量4,110,864辆,召回数量环比8月的351,370辆增加1069.95%。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汽车总是面临着召回?
![]()
近几年全球车市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在价格战、品牌战之后,车企不得不将竞争的重心,放到更为严峻的产品新技术阶段中。
例如马自达创驰蓝天、宝马转向随动等等。在新技术融入汽车产品的时代里,消费者对于新技术的追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迫使车企在新技术的推广方面更加紧锣密鼓。
![]()
当然,欲速则不达。相比于成熟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在某些程度上是需要市场给与考量的。因此,在可靠性不高的新技术方面,车企往往要为自己的“速度”买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丰田高田气囊召回事件。
据统计2017年国内汽车产品召回数量超过了2000万辆。在如此高频的召回事件背后,往往与车企的服务意识升级有很大的联系。例如,当年奔驰E级因为驻车灯软件编码不正确的召回事件,以及本次上汽通用下摆臂成套的召回事件等等。
这些看似非常细节的产品瑕疵,车企都会选择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召回,其实这往往是车企为自己提前做好的“危机公关”。
![]()
遥想当年速腾“断轴门”事件,一直居身召回大营前列的大众汽车,在面对近百万车辆的召回时,先期选择的“避而不谈”,最终导致了品牌口碑在全球市场的大面积下滑,销量在消费年轻化之后不断衰减。
因此,对于召回事件来说,车企以正面的态度应对产品问题,这才能够降低品牌口碑与购买力的负面影响。
当然,很多人对于召回都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比方说“召回的车就是事故车”、“车只要召回就代表车是垃圾”等等。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每一款车的平均零件数量大约在3万件左右。
要想保证这3万件零配件均不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类质量把控是非常困难的。当产品零配件发生问题时,车企能够正面的选择召回,对于车主来说是一件好事。
![]()
从车企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质量进行“返工”,这种提升产品质量的方式,对于不是太懂车的消费者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召回其实并不可怕,有问题只要厂商能够召回,消费者其实也应该感到幸福。
从目前来看,合资品牌的召回占据了绝对的主力,而中国汽车品牌在召回上还是缺乏了点主动精神。难道是因为中国汽车品牌就没有问题吗?或许并不是这样。
![]()
从近年来的召回频次和总规模来看,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这说明车企的主动服务意识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双向提升,所带来的是正向作用。当然,如今的汽车产品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高品,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需要的是车企与消费者的共同进步。
所以,召回这个词,就不应该盖上负面的烙印,从安全角度和消费者权益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