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悄然过半,但“车市寒冬”却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
“亏损”、“欠薪”、“停工”、“销量下滑”……随着资本退潮,除头部几家新势力车企实现了“平稳过渡”外,处于市场边缘的造车新势力就没能那么走运了,“半死不活”是它们的真实写照,有的甚至沦落到“一地鸡毛”的境地,从雄心壮志到灰头土脸卷铺盖走人,唏嘘之余,这样的结局似又在情理之中。
6月29日晚,拜腾汽车CEO戴雷临时组织召开中国区全体员工电话沟通会“All Hands Meeting”,超800名拜腾汽车在职和离职员工参加了该会议。戴雷宣布:自7月1日起暂停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运营,停产停工期间仅有小部分员工留岗值守,来维持公司最基本的职能运转。同时,拜腾汽车在德国和北美的分公司也已启动破产申请程序。
从出世时“光环缠身”到今天的“黯然没落”,拜腾汽车到底毁在了哪里?7月5日晚,理想汽车CEO李想在自己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名为“300人吃掉5000万元零食、一盒名片上千,拜腾怎样烧掉了84亿?”的文章并表示:“这么难的行业,必须训练一个从18层地狱为起点往上爬的创业企业”,同时他还说到:理想汽车行政要求出差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住在一起。”
尽管从表面上看,资金链断裂是让拜腾汽车倒在“半场哨”前的导火索,但实际上,疫情之下,融资困难并不止于拜腾一家,那为何拜腾会率先陷入绝境之中呢?想必还是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战略规划出错有着脱不开关系。反观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自从2019年理想ONE交付以来,市场表现有条不紊,在今年的6月16日,第1万辆理想ONE交付用户,而烧掉84亿的拜腾汽车直至今日也没能造出量产车,除了“艰苦节俭”外,“务实高效”才是造车新势力们最该信奉的创业准则。
事实上,拜腾是有机会率先出头的。2016年,前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总经理戴雷与毕福康博士成立了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而后者也被世人称为宝马i8之父。戴雷凭借自己优秀的人脉关系,拉来了特斯拉、谷歌、宝马等知名公司的专家和高管组成拜腾的管理团队,一时间大咖云集,好不风光。但公司前期创始团队争权、后续股东内部争权等问题导致公司内耗严重,豪华的公司班底本该是拜腾一大优势,最终却以“人不和”而收场,实属可惜。
此外,在融资方面,虽然此前拜腾获得了2.4亿美元的A轮融资,并在后续完成了由一汽集团领头的5亿美元的融资,但出身于传统车企戴雷,由于创投圈人脉的欠缺,融资渠道拓展十分有限,与其他造车新势力动辄大几十亿的融资来说,拜腾最大规模的融资也只有35亿元。“造车”作为一项烧钱的大工程,融不到钱就意味着车企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前进途中不可避免的要被竞争对手们一一超过。
一面是迟迟不来的C轮融资,一面是无量产车面世,“只进不出”的状态也成为了压倒拜腾的最后一根稻草。写到这,突然让我想起另外两位大佬的话。
“没有200亿元不要造车。”——蔚来汽车CEO李斌
“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拜腾的“败”并不是因为“无备而来”,而是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资产产业,除了有技术和人才,还要有充裕的资金以及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而后者才是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法宝。我相信拜腾的停摆只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优胜劣汰”是每个行业的自然规律。受制于资本退潮、车市下行、补贴退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那些“幸存”下来的新势力车企也难以言欢,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剧本就可能会在自己身上复演。所以,对于那些正在面临“生死劫”车企而言,如何在困境中把握生存机遇才是最为重要的。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