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让互联网巨头纷纷瞄准这一领域。在今年举行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就对外狠狠秀了一把肌肉,通过物流无人车、车路协同技术展现出自己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强大实力。
![]()
本次大会期间,杭州市政府还向阿里巴巴颁发了杭州首张无人驾驶路测牌照,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代表阿里“无人车”团队,接过了车牌号为“浙A4390试”的牌照,标志着阿里正式开启了由车向路的延展。
阿里自动驾驶有何优势?
人类对于自动驾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60年前,直到今日,依然没有看到可以商业化的产品,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成本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成本架构中,搭载了激光雷达的传感器占据主要部分。
![]()
阿里巴巴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表示,现有大部分团队的感知技术用到了激光雷达,其有效探测距离不超过80米。而由于遮挡物,盲区的存在,车上的传感器也存在视角、高度上的局限。激光雷达带来的自动驾驶成本高达20万美元,用于商业显然不太现实。
阿里选择自主研发车路协同技术,通过建设道路,推出路测的智能感知基站,实现共享智能能力,使得单车可以减配,减少车的成本,从而带来整体自动驾驶的成本降低。
![]()
从云控平台、智能感知基站、协同计算系统三个层面进行推进。路测使用达摩院感知基站技术,车的感知与协同计算由AliOS构建,云控平台扮演云端大脑的角色。
![]()
为何选择车路协同?
在车路协同之前,单车智能技术被更多厂商所使用。它的目标是希望车能够具有感知、决策、控制的能力,不过对精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单车智能对于盲区、死角的感知变得手足无措,加上对于高精度地图的过分依赖,一旦出现道路无法及时更新,单车智能就会失去作用,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
车路协同技术的核心是感知基站,可以实现车与路,车与车之间信息互联,处于世界领先。这种智能感知基站将以“上帝视角”采集路况信息,有效解决车辆传感器的“盲点”问题。
目前,阿里无人车已经应用了车路协同技术,并在杭州的开放路段进行了多次测试。多次对比路测中,设置了可移动假人从障碍物后突然出现的场景,在不开启道路协同的情况下,紧急避让全部失灵,在开启后紧急避让或停车全部成功。
和单车智能相比,车路协同可以让道路变得更聪明,降低了对车辆的要求,在降低单车成本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动驾驶车辆更快上路。
自动驾驶还面临哪些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是个相当庞大的系统,真正的内容还在驱动汽车开起来并安全运行所需的一系列大脑思考级别的技术内容,如障碍物感知、驾驶决策、突发情况处理等,而这类技术的实施又必须是要有大算力设备在云端提供支持的。
![]()
技术上差一点可以通过投入来弥补,但在自动驾驶方面,阿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有实力的传统车企可以自己研发,而互联网公司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必须与传统厂商进行分工合作,合作伙伴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一旦合作道路产生波折,自动驾驶的前景也会变得扑朔迷离。
阿里自动驾驶的研发目前并没有推出合作伙伴计划,是不是在技术、安全方面还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这点还需后续关注。
![]()
阿里自动驾驶走了一条和百度、腾讯完全不同的路线,百度依托Apollo平台打造无人驾驶战略,不过依然在使用单车智能技术,腾讯在无人驾驶研发的进度并不明朗。阿里虽然起步较晚,但掌握车路协同这一技术已经让阿里走在了前列,下一步阿里需要努力让车路协同成为行业标准,加上阿里在自动驾驶资源方面具备先天优势,我们有理由期待阿里自动驾驶早日实现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