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在国内绝对是网红品牌了,不管是吹风机还是吸尘器都是送礼神器。而在去年10月,戴森却宣布将放弃已启动两年的电动车计划,原因是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估计戴森这样的决定会让中国的一些"PPT"车企有些不能理解——有演示文稿就行了,戴森不会真想卖车吧?
"不具备商业可行性"就取消!戴森怎么这么实在?
在戴森自2017年启动"跨界造车"项目后的两年,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戴森将放弃电动车计划,理由是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
詹姆斯在邮件中提到:实际上戴森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了一款"极好的电动汽车",但它不会上路,因为在商业上不可行。戴森方面已通过一系列尝试去为这个造车项目寻找一个"买家",但截止目前仍未成功,因此该计划只能停止。
其实换句话说就是,造车太烧钱了。
其实直到项目宣告失败后,戴森制造的原型车才被曝光出更多的细节。戴森官方宣称该车是运动型SUV,原型车与路虎揽胜有一定的相似性,车身尺寸长宽高预计为5000mm/2000mm/1700mm,轴距长达3300mm。据官方描述,整车将全部为铝制车身,但因为电池组的原因,车重仍有2.6吨左右……但不管怎么说,戴森是真的在做事情的。
2017年,戴森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组建了一支400名工程师的汽车团队,这些工程师分别来自宝马、阿斯顿·马丁和特斯拉等汽车制造商,并计划于2020年正式发售一款电动汽车。但随着电动车制造项目的终止,这一切的投入和布局都将改变。
不过……很多人可能觉得都到这一步了,放弃项目会不会有些太草率了?就像詹姆斯·戴森给出的理由,尽管其设计的电动车是一件"完美的产品",但其并"不具备商业可行性"。戴森表示若实现量产并正式开售,每一辆戴森电动汽车要卖到15万英镑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不过历经三年的研发,戴森的电动车项目足足耗资200亿元。果然是有钱任性……但估计又得有更多的"小哥哥"们要为一台台吹风机买单了。
造车真那么容易,那就不叫造车了
200亿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对于从零开始的造车行业真的不算多。
据相关数据显示,一辆成品轿车所包含的总部件数量大约在5万个。而要想将这些零部件全部生产出来,对生产设备、人工、物料、资金的需求相当庞大。
生产制造是汽车行业的最基本环节,也是汽车行业耗时最久,最复杂的项目之一。即便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车企,从定项到量产,新车的开发至少也要 3 年,涉及的环节相当复杂。就算是很多造车新势力的终极目标——特斯拉,从 2003 年成立到 2012 年发布首款自主研发车型 Model S,也用了近 10 年的时间。
造车工艺之繁复,在制造业首屈一指。要保证每一个环节尽善尽美,谈何容易。想在短短几年做出高品质的车,实在有些天方夜谭。造车真那么容易,那就不叫造车了!
至今未见量产的造车新势力们,其实只是在"割韭菜"?
戴森放弃造车项目的理由,估计会让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笑出声来。不具备商业可行性?这也叫理由?!毕竟只要PPT做得好,就没有融不到的钱。
早在造车新势力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引来了PPT造车的质疑。然而几年过去,证明自己有量产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寥寥无几,倒是有不少人为段子界提供了诸多素材。
看到这里,我猜你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人送绰号"下周回国"的贾老板。
法拉第未来(FF)创始人兼CPUO贾跃亭的个人破产重组案,在历时7个月后,终于成功进入生效流程,而这也意味着FF融资最大的障碍得以解除。
据数据显示,FF最新的一轮融资已经是去年4月份的事了,也就是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FF都并没有融到任何一笔钱,然而更可怕的是,截止到2019年7月份,FF的累计亏损已经高达21.5亿美元,而若要实现量产,FF至少还需要8.5亿美金……所以你说FF有没有"商业可行性"?或许贾老板觉得有,因为他还有梦想。
或许贾跃亭和他的法拉第未来只是某些造车新势力的一个缩影。发布会展示PPT——获得融资——造个壳子——再融资,反正一直在烧钱,从未见量产。借用数码圈雷总的一句话:有本事你拿现货出来卖啊!
但要是说造车新势力都是割韭菜的,可能对"蔚来"们不太公平,毕竟人家是实打实和主机厂捆绑、合作,量产并交付产品了的。不过现实情况是,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路途依然会坎坷。
随着传统车企发力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生存土壤被进一步压缩。对于高端造车新势力而言,与传统车企的差异化会是一条出路,可对于售价低廉的低端造车新势力来说,它们正在失去优势。
写在最后:虽然大家都会对PPT造车嗤之以鼻,但谁会跟钱过不去?连老年代步车造型的迈迈都能包装成跑车来圈钱,说不定哪天就会有一家新的造车新势力,接过戴森的摊子对着小哥哥小姐姐们一顿疯狂输出,于是又一茬新韭菜就养成了。但,市场终究有它的规律,再美丽的泡沫,也只是一刹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