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是2020年“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的议案提出的,“在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就有10万人的就业”。
一时间“夜经济”、“城市烟火气”、“温暖低收入人群”这些锃亮的旗帜乘风飞扬。甚至多地街道社区以及创业园区不但专门提供场所,还实行“责任到人,包干到户”,让地摊摆起来成为一项政治任务。更有地方城管工作人员将发展商贩人员与绩效工资挂钩,城管和商贩之间的关系一夜之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正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段时间大家工作之余的口谈禅都变成了“你摆摊了没?”,朋友圈也经常看到大家对当天摆摊营收成负数的调侃。这种情况下,五菱等车企纷纷改装推出的“地摊神车”,虽然售价只要五六万块,但是比起几千块的三轮电动车来说,有什么优势呢?
如今伴随“地摊经济”一夜霸屏的“地摊神车”,不得不让人想起“汽车下乡”。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有一项惠农政策,明确提到了对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以及将三轮汽车或低速货车报废换购轻型载货车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在“汽车下乡”政策的刺激下,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车企都上马了微客(面包车)产品。谁都知道,面包车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要求最低,所以,就算是靠面包车做到了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是距离汽车强国的目标丝毫没有缩短。
全员摆地摊对举国经济体量能起多大的带动作用呢?显然这就是个伪命题了。必须要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此前说的是“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并没说“一哄而起”更没说“全员地摊”。“地摊经济”的核心目的是极其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给低收入人群一个创业创收的空间,尤其是对下岗待业无工作的人群,让他们此前的“地摊经营”实现合法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稻葵认为:“此次不是金融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是富人的危机,是有资产的、有股票的、华尔街人的危机。而这次是穷人的危机,穷人没工作、没市场,无法出门,没有收入。但是有钱人在家里呆着,有互联网,还有储蓄。”正因为“这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一场穷人的危机”所以,救助小微企业和底层百姓成了各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显然,当前“地摊经济”中最活跃不是最底层人群,反而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他们中间其实绝大多数是报着“玩票”的性质,模仿英国流行的“后备箱集市”,赚钱与否并不重要,重要是不落伍的跟风,美其名曰体验生活。毕竟在电商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生活的时候,还指望通过实体摊位赚差价,显然拼多多就首先会不答应。
“地摊经济”的确让城市有了生机和活力,但是这种“活力”并非是每个城市都一定需要的,换句话说,并非真的适合全民地摊。北京日报率先发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之后,央视也发表文章《“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表示“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
千万不要以为国家指望地摊就能拉动经济,车企也不要指望“地摊神车”会成为新的增长极。如果,你非要坚信这就是传说中的风口的话,那我只能说,风口下不但猪能飞,韭菜的涨势也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