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缤越静态评测
我在视频里对缤越的造型进行了一个讲解,接下来说一说视频里没有提到的。
两个月前,吉利首先开始了对缤瑞的传播,这台运动范儿轿车进入到人们视野。缤瑞的定位是A+级,是近两年炒热的细分市场,由于B级车发展受限,A级车又向上跃跃欲试,就有了A+级,买一台A+级轿车,空间价格配置等综合实力甚至比传统的B级车型还有优势。
于是先有帝豪GL主攻家庭舒适,后有缤瑞靠拢运动和个性,吉利不仅填补了这个细分市场,还顺手劈了一刀,这个细分市场再度被多元化。
初期吉利花了些时间在新产品的定位上传播,BMA模块化架构的宣传被搁置在一个多月后,也就是缤越的首次露出,当时缤越还在沿用内部代号SX11,后来中文名流出后,大家已然能从命名联想到和博越的关系,就像缤瑞之于博瑞一样。
缤瑞和缤越分别是吉利BMA全球模块化架构下的首台轿车和A级SUV。
1
BMA全球模块化架构的研发是在4年前,彼时吉利-沃尔沃CMA模块架构已经研发了两年,逐步成型。但是CMA架构生产紧凑级车,不能向下覆盖更小的产品,而且在南美、中东、东欧等地对小型车有着很大需求,吉利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块化架构让自己打入海外市场,同时还能梳理本土市场,于是就有了BMA全球模块化架构。
吉利是想对标学大众,实现规模效应。在全新的BMA全球模块化架构下,以前传统平台40个月研发一台新车,现在只需要18-24个月,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对于市场的变化莫测,吉利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缤越从BMA架构脱胎,汲取了架构不少优势。由于该架构发动机模块位置固定不变,不同车型油门踏板到前轮中心的距离是相同的,其它尺寸比如车头到前轴的距离、前轮距、后轮距、轴距能够随意调整,所以即便缤越轴距相比于CHR和探歌不占优势,但内部的空间也会有一个较好的保障。
2
丰田也来搞年轻化,而且CHR的彻头彻尾让吉利包括大众在内的一些车企有些慌张,大众探歌产品已经上市,造型不如CHR激进,但大众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在于渠道。吉利想要通过缤越去和合资品牌拼刺刀,得靠产品力输出。
设计是一方面,技术是一方面。
消费的不断升级,让车企看到了感性诉求的力量,消费者已经从最初看重基础功能性价格,转向看重品质,那些设计感强,科技配置高的车型越来越受到欢迎。最早彼特·霍布里全面负责开发博瑞博越,靠一套完整的设计理念,和在SUV市场囤积多款车型,吉利成为近两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中国汽车公司。
缤越在设计上没有选择过于冒进,主要纠结于国人的接受度,于是在整体延续博越风格上,从细节进行雕刻,运动版车型换了更扁平化的LOGO、碳纤维后视镜、大尺寸扰流板、四出排气……前两年吉利在细节处用了大量的镀铬装饰吸引消费者,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吉利的造型团队依然会延续这种打法,见微知著。
技术上想要突破对标丰田,目前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智能安全驾驶系统。吉利恰巧在这两方面有成熟的技术背书。
新能源(PHEV、MHEV、HEV)首先需要一台小排量发动机,缤越配备的是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研发的1.5T三缸发动机,这台机器在参数上已经超过了同级别1.5T车型,百公里加速达到7.9s,成绩斐然,尽管目前缤越只有燃油版,但在吉利接下来的计划中,精品车型都会配置新能源版本。
除了EV系列,帝豪GS已经实现电动化,博瑞GE以48V强混对抗奥迪和丰田,PHEV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新能源的下一阶段是实现自动驾驶,目前除德系高端品牌和个别日系品牌在量产车配备L2自动驾驶功能,其余品牌在15万以下车型中很少能看到配备,吉利是头几家中国车企,节奏甚至比合资品牌要快。
上周感受了一下吉利L2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对于路面和行人的感知,这套系统表现的很细腻,我在测试场里开了几圈,基本上解放了双脚双手。
丰田的自动驾驶节奏比较慢,只是针对L1、L2在量产车的配备,不过已经有外媒爆料,丰田在着力发展L4,且不知是商业资本推动还是丰田技术的突破,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路况国家,能够把L2做到“万无一失”才是真道理。
缤越配备了L2级自动驾驶技术,未来更多车型也会进入L2级行列。
3
今年1-7月份,吉利汽车销售累计达到了886,907辆,同比增长43%,其中SUV 1-7月份销量超过44.93万辆,成为中国SUV市场销量第一车企。
SUV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以前动辄30%、40%的红利期随着野蛮增长成为昨天,关于这个市场如何发展,不同企业的思考角度不一样。
昨晚吉利品牌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吉利要有无限细分的可能,要更加多元化。”
毕竟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喜好不同,这种差异化深深的影响着吉利,造每个人的汽车不仅成为企业的口号,也成就了今天的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