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车市行情不好,卖车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各家都想尽营销办法促进销量,但是有一些老方法实在是水平不高啊,比如最近有视频流出,4S店重现坐(踩)“车门”测试,工作人员还抡起大锤砸向车辆的防撞钢梁。都2020年了还有这种情况?
卖车的为什么偏爱踩车门?追根溯源,最早这样营销的品牌是大众。为了体现德系车做工厚重,就让销售员“踩车门”。捷达品牌继承了“传统”,曾经让人在车顶跳舞,斯柯达邀请客户和200斤胖子上车门。后来还传染到丰田的店,销售和售后技师一起来对车门拳打脚踢,不过从留言上看,这样的营销现在已经吃不开了,这一届网友不好骗。
踩车门是不是卖点?踩车门的营销方式主要是想考验车门铰链是否符合标准,其实行业规范早有相关的规定。根据标准GB 15086-2013《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每个门铰链系统应承受相关的性能要求:a)支持车门;b)在11110N的纵向载荷下不脱开;c)在9000N的横向载荷下不脱开;d)垂直方向开门的后门铰链在9000N的垂直载荷下不应脱开。
咱们人力才能制造多少N的力量,其实车辆在研发时,就根据行业标准进行了多次测试。实验室的测试力度要远远大于销售人员的人为施力。也就是说,只要是符合标准生产出来的车辆,都可以满足踩车门不变形的要求。
当然,除了踩车门,车圈还有很多奇葩的汽车营销案例。为了体现速度,曾与高铁、飞机飙车。为了体现动力,用车牵引客机,为了体现车辆刚性,从天上“空投”汽车,为了测试车辆防撞梁,抡大锤砸钢板,为了体现车窗玻璃强度,抡大锤砸玻璃。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埃隆马斯克的电动皮卡,砸窗户就砸尴尬了。
早年像这样的“魔性”营销,不少消费者还挺吃这一套。比如大众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提起德系车总能联想到“扎实”、“厚重”,提起日系车会联想到“皮薄”。其实车身安全性跟车身重量和用料多少无关,并不是简单踩车门、摁机盖、敲翼子板、听关门声、看车重就能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跟车辆的刚性结构(被动)、安全配置(主动)以及驾驶员的自我安全意识有很大关系,最安全的汽车配置其实就是咱们驾驶员自己。开车上路,遵守交通规则,多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