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安比”打破了上海十余年(或者更久)的结界,小伙伴们终于在朋友圈以外看见台风以后,现在这些热带气旋就跟逢年过节走亲戚似的,凡经上海必进家门。
蓝天白云忽然暴风雨成了今年夏天的日常,那天老余打开高德地图导航上班,发现早高峰的路比往常来得更远一些,路上的“粗口”也比往常更凶猛一些。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在通畅的高速路上,没有车祸为什么还会发生堵车?
产生这个现象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一定量的车数,另一个是差异较大的行车节奏。
第一个很好理解,如果京沪高速封路了,你可以以光速在上面跑。
事实上,如果一个10000人的车队能保证同时加速,以相同车速巡航,同时减速,分毫不差,那么这个车队也能畅通无阻。你可以把这个车队想象成一个整体,他们就像一辆巨型的,由车串起来的火车一样。
但是,只要有一个人中途不按车流节奏来,时快时慢,那这件事就坏了。它后面所有的车辆,都会因为这一突变的节奏,产生各种影响交通顺畅的因素。
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于事件的反应需要时间,在行车过程中处理各种交通车流状况,花费了多余的时间去处理,自然影响正常行车。零零总总的反应时间叠加在一起,最终便积累成堵车。
因为每个人的驾驶习惯是不同的,上路的驾驶节奏自然也不同,再加上随处可见的驾驶陋习。
例如超车道上开60km/h;毫无征兆地突然变线迫使后车急减速;巡航时快时慢毫无章法;绿灯亮了还玩手机......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交通运行效率的降低,如果粗略地总结的话,各个司机之间行车节奏的差异越大,越容易导致堵车。
其实不单单是暴雨天,很多人平时的驾驶习惯都不太好,最为明显的就是两点:
(1)突然变道不打转向灯(俗称加塞)
(2)开慢车
加塞的问题有一套哲学逻辑,老余自称为“加塞悖论”。
以正常的思维去理解,当你需要变道的时候,首先是打转向灯告诉别人你的走向,然后对方收到你的消息。你俩之间互相配合,完成一次流畅完美的操作。
但在中国,稍微有一丁点开车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
“我打转向灯不就让他知道我要变道(加塞)了吗!”
“他打转向灯不就是要加塞吗,怎么能让他!!”
“灯是不可能打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灯,只有勉强加塞才能维持生活的样子!!!”
所以当你想变道打转向灯的时候过不去,而当你学会加塞能成功变道的时候,你又成为了当初让你走上这条不归路的那类人,去教会下一批新手如何加塞。
加塞的问题在于什么,看过上面视频的小伙伴也知道了,这会打乱正常的车流节奏。
那么在暴雨天,还有一个相关联的问题:是否要开启双闪灯?
首先这会扰乱你正常的变道信息(当然有可能本来也不打转向灯),其次双闪灯的穿透效果并不是最强的。
在暴雨大到严重影响了能见度的时候,开启前后雾灯才是正确的做法,就是那个三横线上带有S型的Logo。
前后雾灯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帮助你提高自己的视野,也能帮助别人更好地看见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突如其来地变道也能让别人有更长的反应时间,虽然影响了车流节奏,但好歹比较安全。
至于开慢车,中国人最爱说的话就是,“注意安全,开慢点儿”。
上海外环的超车道上最低限速是80km/h,但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那么几个开60km/h慢慢爬的人。两个行车节奏差异极大的车子遇到一起,就会触发交通堵塞,如果在高速上,还容易产生危险。
那么下暴雨的时候应该怎么开呢?首先不能超速,其次按照主流的车速平稳行驶,简而言之大多数人开多快你就开多快。如果因为暴雨就把车速降到极低,一来会影响车流的通勤效率,二来暴雨的低能见度可能造成后车追尾。
至于第三点,尽量平缓地加速减速。由于雨天产生的水划现象,降低了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猛烈的加速度容易让车子失控。
其实说到底,良好的驾驶习惯是不分天气的,如果你平常开车也能把握好车速,做个有素质的司机,下暴雨只要稍微降速注意灯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