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一支烟;有人说,一个掌权男人的标志是一杆枪;现在来看,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造车梦!
贾跃亭曾经何等风光,为了造车,资金链断裂,即使老乡孙宏斌火线驰援150亿,依然欠下一屁股债远逃美国。虽然目前依旧坚持在汽车这个行业“为梦想而窒息”,但已经沦为了国内地产大鳄许家印造车业务的“马前卒”。
从贾老板的造车际遇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就是个十足的烧钱行业,那对于造车来说,到底要多少资金才能够筑起一座“山头”呢?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而这一数字也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
同样的,前阵子刚刚B轮融资的小鹏汽车,其创始人何小鹏在A+轮融资之后也曾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也太耸人听闻了。现在自己进入到了这个圈子,方才发现,200亿可能都不够花。”
简单粗暴地说,融资能力是决定新造车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毕竟先得有钱才能造得出产品。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目前头部的三家造车新势力融资情况,看看谁率先达到了200亿的目标及格线?
1
蔚来汽车
可能是最快的,但也没有200亿
即便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金额不断刷新着众人的眼球,但李斌当初说的“200亿造车”门槛,至今也没有任何一家造车新势力做到,包括蔚来自己。
根据一份2017年9月的融资文件,蔚来汽车的出资方多且分散,经过六七轮、总融资已经超过150亿元,至今股东超50家。
那蔚来汽车以后离这个200亿还有希望吗?有,但可能在国外。
在后续融资能力方面,由于蔚来费用支出很大,需要继续融资。但同时目前估值已经很高,继续在一级市场融资已经有难度。
2018年3月的一份蔚来汽车融资计划书显示,蔚来汽车2021年预期收入1543亿元,估值高达360亿美元。
这1543亿元销售的预期对应2021年销售45万辆。目前市场对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一般预测是130万辆,以2021年比2020年增长40%计算,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82万辆,也就是说定位高端的蔚来预期自己可以占到整体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这样的预期未来收入,你作为投资机构会认可吗?
另外,短期内,蔚来汽车盈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没法在中国二级市场上市,所以,走向海外资本市场恐怕是只能一路到底。
2
小鹏汽车
获最大单轮融资,离目标值还差一半左右
2018年8月2日,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完成签约总额4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获得春华资本、晨兴资本以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的联合领投。这也是新造车势力中,2018年迄今为止最大的单轮融资。
本次B+轮融资协议完成后,小鹏汽车整个B轮融资达到62亿人民币,累计融资额已超过100亿人民币。目前,小鹏汽车估值已经达到近250亿人民币。
与其他众多正在融资的新造车企业不同的是,从天使轮投资到B+轮完成,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始终是小鹏汽车最大的个人投资者。
此前有报道称,何小鹏透露小鹏汽车2018年的融资目标是100亿元。而在后续融资方面,小鹏汽车的前景显得更为乐观。
其一,何小鹏可能是新造车企业老板中身价最高的一个,不下几十亿美元,他本人有继续投资的可能。其次,阿里将是其超强后盾。
此前两项来自阿里巴巴的投资使得阿里占股14.15%,这无疑让小鹏汽车打上深深的阿里烙印。而且,小鹏汽车公司章程显示,在阿里巴巴的投资中,含有不得向阿里竞争者转让股权或者阿里有优先购买权的类似约定。
在何小鹏本人加入之后,小鹏汽车展示出新造车企业标杆之一的趋势,相对已经高估值的蔚来,是投资者的一个优质选项。
3
威马汽车
百亿融资以上,具体数额不详
2018年2月,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透露威马已募集近200亿人民币的资金。
然而事实是,此200亿非彼200亿。
一位汽车投资圈的权威匿名人士表示,“老沈提到这200亿时,用的是‘募集’,这和蔚来汽车说自己融资22亿美金不是一种概念。”
曾有观点称,过去互联网投资圈子对于募资的概念一般指的是股权融资,但“实业界人士”进入互联网汽车圈后往往喜欢,将从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发行的债券融资和未来开工,甚至销售后承诺的税收返还,一并都算到自己已经落袋的资金池里提前宣布,用来博取更多资源和空间,但这些数字更多属于期货性质。
因此,虽然威马汽车目前的融资已经到了C轮,但总融资规模不详。
而在后续的融资能力方面,由于威马率先走到了量产交车阶段,因此首批车辆的销售情况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然,除了这三家在造车新势力中如“标杆”一般存在的车企外,其他众多新造车企业们也正在为进一步的融资而努力着。
所有的造车新势力虽无一达到200亿的及格线,但仅仅从融资金额和规模上,也不难看出造车新势力现阶段在资本市场有多么火爆。
而除了资金及格线之外,造车新势力也都该奔着“产品力及格线”的目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