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比亚迪针刺测试在网上热度非常高,与其说人们在关注比亚迪刀片电池质量如何,倒不如说是在关注新能源电池的未来。毕竟电池作为动力核心组件关乎着我们的自身安全,而又因为其内部元素的特殊性,对挤压、碰撞这类行为又极其敏感,所以这样的实验虽然显得苛刻但又意义重大。
![]()
实验结果显示:除比亚迪刀片电池以外,电动车常用的三元锂电池在测试中发生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摄氏度、磷酸铁锂电池虽无明火,但有烟且表面温度200-400摄氏度。孰好孰坏,肉眼显而易见。
正是这一实验的热度居高不下,再加上"人红是非多 ",宁德时代作为国内电池大供应商受到议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比于电池,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投资者关系平台,借滥用测试来否定针刺测试,这种态度却有待斟酌。
![]()
其中他说道:"公司一直把安全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战略,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这其中有些人自然是暗指比亚迪,但是滥用从何而来?可能是比亚迪运用到了最严苛的测试标准吧。
这还不算完,宁德时代还在5月22日和23日先后发布了两个测试视频,证明自家电池能够通过针刺测试,但结果不出意外,测试同样招来了质疑。
![]()
争议点首先就在于宁德时代自创了一套"针刺测试1.0标准",与比亚迪那种完全刺穿电芯内部的操作不同,这套自定标准是用钢针刺向电池包(而不是电芯)。结果就导致钢针刺向电池包时发生折断。用电池包替代电芯,用钢针折断替代刺入电池,偷换概念这种行为总的来说就是交智商税。
![]()
这之后,宁德时代在5月23日又发布了第二支针刺测试视频,其中"针刺测试2.0标准"也是一个"亮点"。与比亚迪早前针刺测试的公开透明不同,宁德时代的针刺测试无论清晰度及摄像头视角,都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这样的视频先不说后期造假,单单是钢针刺穿电池与否都是一个问题,被网友吐槽"针灸"也不无道理。
![]()
所以在官方"自定标准"的测试出来之后,有较真的网友就自己进行了同样的实验,购买了两块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最后两块电池均发生了爆燃。为什么在官方测试时没有出现起火,个人测试就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结果?
![]()
可想而知,质疑永远不会平白无故产生,在当下愿意去交智商税的人越来越少,欺瞒成功的概率也几乎为0。如果用这样的套路去做所谓的针刺实验,用"偷换概念"去应对公众的舆论,品牌信誉度也将会成为宁德时代的又一个大问题。
![]()
总的来说,不管针刺是不是每家电池生产企业需要强制执行的标准,但其确实代表着检测电池安全性的最严格测试,而且方式简单直接,效果显而易见。其实企业间的竞争无处不在,但是"你降两块我降三块"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才是所有人更愿意看到的。
如果以宁德时代这种所谓"标准"去测试自家产品,然后再去嘲讽比亚迪通过针刺测试不等于电池安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承认针刺测试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一实验?不畏惧针刺为什么在公布结果后会有如此多的槽点还要求取消这一测试?
作为行业大佬,本应该在如何优化产品、在竞争中研发出更能保证消费者安全的产品上下功夫,以此来推动全行业的健康发展。一心只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不会长久,这是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