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国内的交通环境,十个人里有九个摇头。除了严峻的拥堵、糟糕的路况以及疯狂的限牌限行政策管制外,国内司机普遍的素质低下也是一个屡屡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
![]()
从2015年5月发生在成都的“暴打女司机”事件开始,类似的事情就不曾消失在公众的视野,每隔一阵子,就要出来一个。深究引发这些事件的导火索,无一例外,都是不文明交通行为给闹的:不打灯并线、乱鸣喇叭、互不谦让、加塞、远光灯等乱象丛生。
如果在国内待习惯了,可能没有人会对这样的情况感到惊讶,即便每个中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前都受过相应的教育,但“文明行车”似乎只存在于理论中,与现实永远有那么一点差距。
![]()
国内如此,国外如何?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上周特工休假,自驾去了趟老挝,由版纳磨憨口岸出境,沿N13号公路,跑了芒赛、琅勃拉邦、万荣等地,就是这样一个“公认亚洲最穷,却声称亚洲最幸福”的国家,当地人开车的守规矩、讲素质,就给特工以极大的震撼:
盘山公路上每一台大货车司机都会主动靠右让出位置,并打右转向示意你超车;城里不管小车还是摩托,都会谨遵“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没有红绿灯,也是主动地转弯让直行、支路让主路;不存在鸣笛(当然这跟小乘佛教信仰有一定关系),也没见人打远光(老挝的路灯建设顶多就我国九几年的水平)。刚开始我以为是我们开的挂中国牌照车的缘故,后来换当地朋友挂老挝牌照的车开,情况也是一样,甚至遇到过公务员骑摩托、军人开车让行的尴尬局面......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由此不禁要问,为什么国内司机素质恶劣的现象频频发生?为什么我们如此急躁?
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特工认为下面这些都有可能:
![]()
驾校教学方式偏于应试,技能方面的教学尚且显得很不足,更不用说大量的关于安全行车的知识和道路交通礼仪。可以说,80%的驾驶员从驾校出来,拿到本,仅仅是学会了通过考试,算不得真正懂得开车,这个不论是驾校还是交通部门,都要负一部分责任。
![]()
道路交通资源不平衡、规划水平低,一二线城市虽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硬件,但仍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路口、红绿灯设置,造成了大量拥堵混乱,加剧矛盾;三四五线城市地域更广阔,制度不成熟,监管硬件还有很多匮乏的地方(当然,很多不发达国家比咱更匮乏,这个得就事论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驾驶员的整体素质。
![]()
人口众多,人均道路资源匮乏,抢占资源的心态作祟,生怕自己的时间被耽误。如果光说人口多,人均道路资源少,导致交通秩序差,显然站不住脚,咱隔壁日本人也多,人均道路资源更少,咋不见鬼子火急火燎?!说到底,还是源自中国人做事爱“赶时间”,遇到别人开车慢了,必须“滴滴叭叭”一番催促,既为自己开路,也起到教育他人不要虚度光阴的作用。很多中国司机不喜欢被超车,也有这个原因。谁能忍受自己居然慢人一拍,所以必须一边鸣笛一边把车超过去。
![]()
特权车泛滥,豪车伤不起,路权不均。“开好车的一定是好人吗?”“不见得!”但开好车的人,你可能“惹不起”(轻轻一碰几十万,豪车伤的起?),很多本该遵守的规矩、约定俗成的习惯,在不对等的车辆价值、车主地位面前,产生偏差,使得交通秩序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挑战,甚至践踏。
![]()
曾经有一位在华留学,出版过《徒步中国》一书的德国研究生,提出了“大部分中国人开车跟猴子没有两样,对社会根本没有任何信任感”这样的言论。对此,特工认为,值得反思。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我不认识的人,或许是敌人,这使得国人养成了彻底的自私自利、爱哄抢、以暴易暴的习惯,这种不良风气直接反映在了日常路面上。
写在最后
中国司机的“急躁”,跟中国式交通现状密不可分,除了上面这几点外,还有很多社会层面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天天都在“讲文明、树新风”,但这终归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