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闻应该是深圳一起碰撞起火案例。据深圳交警微博消息:5月26日早上6点,两台车追尾事故,追尾的电动货车起火,电动货车驾驶人当场死亡。
网友发布的视频还原了事情经过:视频显示,电动货车起火后,车头变形,驾驶员还坐在驾驶室里。但是,火势快速蔓延,驾驶员却没逃离着火车辆,当场死亡。
网友猜测,可能是驾驶室被撞变形,驾驶员被卡住了出不来,导致这场悲剧。这种碰撞后起火,车体变形,导致成员无法逃离着火车辆的惨剧,是最让人担心的。电驹哥一直开电动汽车,最怕的不是续航里程和充电难,而是一直害怕电动汽车自燃,尤其是碰撞后爆燃。因为在一些极端的事故中,新能源汽车遭遇碰撞,车体可能会变形,车门可能会打不开,或者车里的人会晕掉。在这种情况下,万一碰撞后电池组爆燃,火焰将快速吞没汽车。车里的人也就非常危险了。这样的例子有好几起了。2016年,江苏省一老人开老年代步车电动车接孙子放学回家,路上突然车底冒烟,车辆停驶。老人赶紧下车,欲从后车门拉孩子出来,结果后车门失灵打不开了。他又赶紧试图从前门把孩子拉出来,结果孩子脚卡在了后排座椅里。正焦灼时,火势突然变大,孩子在车里没出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电动车配备了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的逃生时间,就不会有这样的惨剧。再如,2020年5月7日杭州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碰撞起火,幸运的是,碰撞幅度不大,车门可以顺利打开逃生。
事情经过是:5月7日,一辆红色新能源汽车在行经浙江杭州萧山104国道与新城路交叉口时,因驾驶疏忽导致车辆撞向路边左侧的护栏,由于当时车速过快,中央护栏也被撞的散落一地。同时,车辆因遭遇事故后尾部也在瞬间的出现冒烟起火,仅仅几分钟内车辆就蔓延至全车燃烧。所幸车内人员已经逃脱,被前期到场的医务人员送往医院。乘车人陈某受伤。伤者目前在救治中,事故在进一步调查中。幸运的是,目前,国内多数自燃是在充电中或静置中,车内没有人。或者人能顺利走出车门。但是,国外已经发生了碰撞后起火,车体变形车门打不开、司机烧死在车里的案例。例如,2020年1月20日,国外新闻网站msn.com报道,在1月18日下午6点后,在美国普莱斯顿一个路口。一个高速行驶( a speeding)的model s撞倒了红绿灯杆后,又撞上了一个房屋的水泥墙和标志,然后起火。司机死了。报道原文称:“警方说,一名男子在其超速行驶的特斯拉(Tesla)在普莱森顿(Pleasanton)的西拉斯波西塔斯大道(West Las Positas Boulevard)和庄园大道(Hacienda Drive)交叉口碰撞并被大火吞没后丧生。”由此推理,model s的司机是在火中丧生了。虽然不清楚是撞后死亡还是烧后死亡,但被大火吞没是事实。此外,目前流行的自动门把手,有可能为碰撞后起火的车辆增加更大的救助困难。看下面这个国外提供的案例。翻译如下:“上周二,(特斯拉)发生了一个类似的碰撞起火案例。当时,一辆model s撞了棕榈树后,自动门把手无法缩回,阻碍驾驶员逃生。”从新闻中无法了解,是车外门把手还是车内门把手“无法缩回”,也不清楚“无法缩回”的门把手是如何阻碍他逃生的。但显而易见,自动门把手是个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碰撞事故后。幸运的是,这辆车没起火。电驹哥跟一些传统车企的设计师聊过。他们认为,传统门把手更安全,可以确保在安全事故中快速拉开车门。这个案例说明,他的观点有道理。当然,上文都是电动汽车碰撞后起火案例。但是,碰撞后起火不是新能源汽车的专利,燃油车也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在碰撞后,燃油车的油箱一旦被引燃,那威力也让人惊恐万分。如果车体变形人出不来,后果一样严重。据@北京交警 通报,2019年7月16日3时许,朝阳区南四环外环主路十八里店南桥西侧,一辆小型普通客车与前方一辆铲车相撞后起火,小客车内司机及乘客2人死亡。视频显示,小客车追尾了大铲车。车体变形,进而起火。小客车内的人都没有出来。可以设想,如果当时小客车的门顺利打开,车内人员逃离事故车辆,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
当然,铲车司机只顾打电话,不挪开铲车,也是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
因此,碰撞起火后,迅速逃离事故车辆,是电动车和燃油车司机共同学习的课题,也是需要行业共同解决的问题。既不要因此全面否定电动汽车,也不要侥幸燃油车万无一失,也不要放松警惕对碰撞起火的警惕。电驹哥上车后,第一件事是熟悉安全门锁和安全车窗的打开模式,后备箱的开启模式,后配座椅的折叠方式。有朋友说,他都会在车内放安全锤和剪刀,以备不时之需。这个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