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缸0.5L才是最佳排量,所以三缸更省油”,真是这样吗?
买车大师 2020-05-26 08:22:46 1
对于三缸发动机和四缸发动机孰优孰劣的问题,我曾下过这样一个结论:受各厂家技术路线和水平不同的影响,三缸发动机不一定比四缸发动机更省油,也不一定更费油。然后,一位热心网友就发出了灵魂拷问:“那么,每缸0.5L最佳排量→3缸正好1.5L,这个减排说法咋怼回去啊?”首先,如果你在国内最良心的搜索引擎里输入“单缸最优”这几个关键词,最早大概能追溯到2017年9月份。不过按照搜到的通用这台发动机的规格(1349cc),每缸的排量约为449.7cc,还不能解答你“0.5×3=1.5”的疑问。那让我们调整一下上网的姿势,能找到一篇C&D大约在2015年1月份发表的文章。大约十年前,一个德国大学科学家团队发现500cc为内燃机的最佳单缸排量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为:大约十年前,实验室里得出结论,500cc也就是0.5L可能是发动机的单缸最佳排量值。并且我们发现,以宝马为首,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集团为辅,不约而同地遵循了这一设计理念。这或许也是后来在中文网站上较为广泛流传的“0.5L单缸最优”理念的源头。但文章里并没有详细探究500cc的研究过程,仅仅以结论的形式作为开头引出了各大厂家的布局策略。我这个人比较偷懒,伟大的哲学概念告诉我们,证明一个观点成立需要保证它在所有条件下均符合原推论;而证明一个观点不成立,仅需举出一个反例。于是......目前最高热效率第一的量产发动机丰田A25B,总排量2487cc,4缸,单缸排量621.75cc;最高热效率稍逊一筹的同门师弟丰田A25A,同样总排量2487cc,4缸,单缸排量621.75cc;最高热效率极高的量产涡轮增压发动机本田L15B,总排量1498cc,4缸,单缸排量374.5cc;最高热效率不敌L15B,但高热效率区间更宽的大众EA211 EVO,总排量1498cc,4缸,单缸排量374.5cc。我窃以为,与其把“单缸最优”认定为因,倒不如把它看成是果。宝马的0.5L单缸排量系列发动机,其实是模块化的产物,B38、B48、B58都是如此。从四缸上“砍”掉一个缸,既便宜又省事,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是商人应该做的事。同理,热衷于追求热效率极限的丰田也推出过三缸发动机——1.5L的M15A,搭载于更小型的混动系统上,但这就能说明丰田在追求所谓的“单缸最优”吗?显然不是,从名字就能看出来,M15A只是从M20A上减了一个缸进化而来的。因此,“0.5L”这样一个精确而又具体的数字是无法支撑所谓的“单缸最优”理论的。那么,既然0.5L不成立,有没有真的“单缸最优排量”呢?如果要找到真正的“单缸最优排量”,就要聊一聊国内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了,“业内工程师们认为,0.33L~0.5L是单缸的最优排量,如果单缸排量在这个区间里,会更有利于发动机实现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平衡。”以上这段话是我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过来的,有意思的是,这段文字几乎涵盖了互联网记忆中所有聊到“单缸最优”理论的文章,当然也包括开头良心搜索引擎找到的那篇。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热效率真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往往会不谋而合地由此推导出,“所以对于未来主流的1.0L~1.5L排量发动机而言,三缸结构显然是一个最佳的选择。”Emmmmmmmm,这我就不懂了。1.4L和1.5L的发动机不管是做成三缸还是四缸,都能满足“热效率真理”啊!怎么三缸成最佳选择了?后来我定睛一看发现,原来举例的发动机只有1.0T和1.3T两种规格。Soga!恕我眼拙。由于再一次没有找到“热效率真理”的详细研究过程以及实验数据,我只能尝试着根据已有的一些热力学理论进行推导。单个气缸的排量究竟要做到多大合适,当然还是要跟着“热效率”这根“最高指挥棒”走。在《Reduced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in Automobile Engines》一书中有提到,当发动机的燃烧室面容比(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减小时,碳氢化合物会减少。而更小的燃烧室面容比,也有利于降低发动机整体的传热损失,有助于提高热效率。粗略地来讲,太小的缸径会导致燃烧室面容比增加,不利于提升热效率,而太大的缸径会导致火焰传播距离太长,同样不利于提升热效率。但这都是燃烧室里的事儿,并不直接决定单个气缸的排量,其次还可以通过缸径和冲程去自由调节整体的排量容积,所以硬要用所谓的“单缸最优排量”来卡脖子未免显得有些牵强。诚然,大体上发动机的单缸排量都会在一个范围内波动,但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靠单一的一项技术达到最终效果,更不可能仅凭排量大小决定成败。退一万步讲,诸如1.0T这样的小型化发动机如果做成四缸,虽然远远偏离了合理的单缸排量范围,但也并不表明“三缸即正义”,这只能说明如今各国越发严苛的排放法规把各家车企都压得有点“喘不过气”了。再去翻翻我前面举的几个例子,目前这个宇宙中最强大的几款量产高效发动机,是被设计成了3缸还是4缸,工程师给出的答案已经彰明较著。(拿M15A杠我的人,你有办法证明丰田的同排量发动机做成4缸会比3缸更费油吗?)既然聊到了这里,那就再哔哔几句发动机小型化的事儿。“小排量更省油”是非常古早并且典型的汽车认知偏差,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排量越小越省油的车,只有排量越合适越省油的车。我胆子小,“排量税毫无意义”这种话是万万不敢说的,但技术方面的事情还是敢斗胆聊一聊。了解一点内燃机特性的人都知道,发动机的高效运行区间在转速较低而负荷较高的时候,也就是常说的跑高速时会更省油。行驶阻力决定了一辆车发动机的负荷,而车速经由变速箱调节决定了发动机的转速。只有当车辆设计的行驶阻力、路况、驾驶习惯都更大程度地匹配一台发动机的高效运转区间,这台车跑起来才会更加省油。而大家普遍会看到排量小的车更省油,更多是因为排量小的车设计取向本就更偏向省油,大排量的车则具备更强的动力储备。其次,“小型化+涡轮”的配方主要是政策化导向所致,以及钻油耗测试循环空子的产物。通常情况下,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把高效区间扭矩压得更低,也就是把BSFC上的高效区下移,意味着可以让车子在动力输出更弱的情况下相对更省油,这样更利于市区油耗表现。在不考虑技术迭代的情况下,本田的1.5T发动机热效率相比1.8L发动机高效区域更宽,同时高效区间扭矩也更低。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偷油塔”(丰田)的王牌A25B发动机,在2000rpm/20N·m的工况下热效率超过32%。而同样也相当高效的大众EA211 EVO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同等工况下的热效率则低于30%。不论是三缸还是小排量涡轮增压,这些都不是让发动机省油的“终极奥义”。从曲轴端出来,还有变速箱,还有传动机构,还有轮胎,这些影响因素都会最终反映在你仪表盘上的油耗数字里。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完全没必要盲目崇拜某项单一的技术,看“最终疗效”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