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源于有车以后APP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格拉德维尔《异类》
爱车摄影师Robin,人如其名。一岁的时候,因病毒性菌痢高烧坐救护车的途中也要爬起来看窗外的汽车。三岁开始跟着舅舅学画车,喜欢翻阅汽车杂志,当时《汽车之友》杂志每期刊登全国各地车友的联系方式,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初中就开始和全国各地的拍车爱好者们交流照片,年少的脑海里充斥着林肯大陆、保时捷911的记忆。
拍车已有23年的他,不仅在汽车摄影领域颇具名气,曾为宝马公司拍过宣传照,还是一位车模收藏爱好者。他热衷研究汽车历史,为了解1930年代之后汽车演变史,拼命的学习英语,收集了很多外文汽车刊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模型,他都会上网查找车辆历史、图片、数据,并在电脑里一一建立资料库。
在汽车摄影的这条路上,他是如何自学成才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1、你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汽车摄影的呢?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市面上的汽车杂志还少的可怜。一本杂志要报道那么多车, 经常自己感兴趣的车只露脸一张图,根本看不到其他角度。那时候个人电脑都没普及,更别说互联网了。对我来说,想看更多汽车图片,自己去拍是唯一的方式。
家里整齐的码放着Robin看过的汽车书刊
1997年的暑假,我读完初二,我们这里某个公司有一台加长林肯,俗称四节林肯,杂志上压根没有这台车的报道,于是我决定要自己去拍。我攒了20元零花钱买个柯达100胶卷装进一个非常简陋的傻瓜机,喊我发小一起出发,就这样我拍下了人生第一张“街拍”车照。
1997年8月Robin拍摄的第一台车—加长林肯
从此以后,我就经常带上水壶骑着单车满街找车拍,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今天出门一趟能拍到一辆没见过的跑车,更多时候是逛了大半天毫无收获。还有很多车只在路上呼啸而过,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远去,毕竟两轮追不上四轮。在我的影响下,我发小也加入我的行列和我一起拍车,这时候就有了一台海鸥DF1胶片单反的加入,搭配一颗58mm定焦镜头,这也是我自己第一次真正学会用相机,手动对焦、手动测光。当时一台车只舍得拍个3-4张,因为胶卷要省着用,洗照片还要花钱呢。为了节约胶卷还试过买便宜的柯尼卡、AGFA甚至乐凯。当时拍车的动机其实很单纯,只是为了拍到它,拍几个能看清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角度,而不是为了把它拍的有多美。
2、你出门拍车最常用的器材是什么?拍摄汽车时,通常喜欢用那些镜头?
2007年刚拥有数码单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尼康D80半幅机身搭配一个16-85 F3.5-5.6 VR的镜头扫街,光线不好的时候,就换上50mm 1.8定焦。
现在除了出门旅游,很少特意扫街,在给甲方拍摄或车友拍照的时候,主要用一台尼康D4全画幅机身(陪伴我7年多了),搭配最多的镜头是AF-S 70-200mm F2.8VR II长焦和AF-S 24-70mm F2.8,也就是大家说的大三元里的两颗头。
2013年,第一次拍摄动态照
在拍商业片的时候我偏爱适马35mm F1.4定焦和尼康AF-S 50mm F1.4定焦,以及尼康AF 85 1.4D(非常老的一个人像镜头)。其实,越是拍的成熟越觉得器材不是制约因素。
3、你曾提到自己负责过宝马公司的商业单,可以详细说说当时的具体情况吗?
因为喜欢分享自己的汽车摄影作品,我在福州当地的车友圈子里逐渐积累了一点名气,也结识了一些本地爱玩车的小伙伴,后来在朋友的宣传下顺利得拿到了宝马7系(G12)、BMW X1的拍摄机会。
相比预算更高的棚拍商业用图,更多时候我为甲方拍摄的原厂车或改装车照片并不需要夸张的表现形式,他们对于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稳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足够数量的合格照片。
第二:照片的曝光、色彩要正常,从前期光源显色性,到后期显示器的灰度色域覆盖都是很重要的,力求真实还原。
第三:照片必须整洁、舒服,在贴近这台车风格和所需主题的基础上,选对环境,并确保画面没有太多无关干扰因素。比如很多品牌就不允许把品牌Logo拍变形、倒置、残缺,表面反光的关键部位不能有扭曲或不自然的反光,或者是要避开原有的瑕疵。
4、人生中第一台车为什么选择了高尔夫MK6?
一直来,我的DreamCar是各种跑车、有个性的轿车,甚至4x4越野车,都不曾想到是一台大众高尔夫。但是,在早些年外媒的对比评测中,大众高尔夫总是能力压群雄夺得高分,这个经常占据欧洲销量第一的品牌车型印象让我印象深刻。
夕阳下的高尔夫MK6
在MK6高尔夫国产上市之后,身边一些年轻朋友开着高尔夫,显示特别有活力。而高尔夫MK6的颜值和无数漂亮的改装案例,更是让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它。当时为了买一台白色外观黑色内饰的高尔夫MK6 14T手动挡,我找遍了全省的经销商。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长时间拥有的一台车,绝对是一种缘分。我开过更有乐趣和更昂贵的车,却都比不上高尔夫给我的温馨舒适和归属感。它可以很朴实,也可以被打扮的很有个性,空间很实用,又具备一些动力和操控,不需要很高的技术驾驭也不需要昂贵的养护费用,就像一个伴侣,越相处越默契、越彼此了解越舒服。
5、你最喜欢的汽车摄影师是谁?平时会通过哪些途径学习汽车摄影知识?
我不搞个人崇拜,没有特别追随的大师,但是《EVO》杂志的摄影师们历来拍摄的照片就非常大气磅礴,深深吸引我。
学习摄影基础知识有非常多的渠道,尤其在这个发达的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是非常容易的。但这样反而容易失去系统性的学习,我平时还是会去图书馆看摄影类的教材,同时也在B站等地方看新鲜的技法分享。
在互联网还未兴起的时代,Robin通过书信交流车照的方式和全国各地的车迷联系
其他时候,看国际纸媒拍摄的汽车照片也是另一种学习,还有微博上很多“搬运工”会转发国外摄影师对姿态类改装车的创作作品,特别富有美感,也是灵感学习的来源。
6、在学习汽车摄影的路上,你是否走过弯路?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初学者分享一下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保持探索和好奇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爱车,让我有动力学英语,查看外文资料,因为爱车让我钻研摄影技术。2013年,没有人能告诉我那些夜景光绘是怎么拍摄的,老法师只告诉我估计要用很多盏灯箱。我就不断看不断思考,后来通过车身反光想到可能是移动的光源,我就试着自制了一根LED灯棒光绘,经过的反复试验才终于拍出满意的夜景照。而今互联网很发达,自己曾经摸索出来的方法和经验,在网络上分分钟就能学到,但通过自己研究琢磨出来的,会对原理理解透彻,以后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更高效。
另一个对我摄影技术提升最大的阶段是当纪实婚礼摄影师的那五年,每次拍摄过程都是非常紧张的,流程不能重来,必须反应迅速,遇到问题要马上思考哪里不对,怎么应对,在压力之下的进步才是显著的。
我对初学者的忠告就是先学基本功,要把摄影基本原理实践到烂熟,切勿不学走就学飞。日常多看优秀的作品,思考它好在哪里?多看电影,多走进大自然,多享受美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身边所有事物、人物,最重要的还有,保持与人的交流。亲情、爱情、友情随着年龄增长会成为阅历的一部分,美好生活的感受是真正美感和灵感的来源。可以说,我的每一张照片背后,蕴含的是每一部看过的电影、品尝过的美食,甚至,经历过的失恋……
7、摄影和玩车,带给你最大收获和乐趣是什么?
摄影和玩车,最大的感受是:人生拥有自己的爱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身处低谷和孤单时,自己能自得其乐。而最大的收获是:人生因此而精彩!
我不奢求自己活得很久,但求自己一定要活得精彩。我的爱好帮助我探索更多领域:学习外语、研究汽车美容、汽车改装,亲身实践,学习新的技能、不断结交认识更多朋友,有思维的碰撞和新的灵感,拓宽人生的道路。
周末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一起遛山、玩模型、拍照
最重要的是:爱车和摄影还让自己学会了发现美、欣赏美,也帮助自己游走更多的地方,记录更多的时刻,拥有回忆、与人分享。这让我更加珍爱生命,感恩这个世界。
8、 现在回过头看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你拍摄的照片,是什么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世界变化真大,时间过得真快!
二十年前拍的照片,虽然仅仅是拍照记录,现在看来,除了画面里的主角那台车之外,还有当时的街景、路人、甚至其他汽车,这些事物现在都变了样或者不存在了,看到照片,仿佛能把我带回到当时的现场,当时的心情。
9、未来5年,你对于自己的创作有什么新的目标吗?
现在摄影的门槛很低,新技术应用和创作手法层出不穷,大家的口味也不断在变化。虽然风格趋于定型,但我依然要努力尝试突破。过去的精力更多花在前期上,接下来需要探索一些后期的技术。另外,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学着在拍视频,这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能逐步成长并获得认可。
对拍摄题材上,应该会更侧重人物与车的故事,增加叙事性。汽车普及到家用已经很多年了,大家都有足够的故事积累,爱车的人都有很多感情值得表达。
10、谈谈你对有车以后这个平台的看法和建议。
有车以后这个平台的发展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聚集了一群高质量的玩车用户群体非常不容易。但随着规模建立之后,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会有比较大的区别,个人建议能合理的划分板块。用车和玩车可以适度融合,但又要分类明确。
还有一点,现在无线网络速度很快,希望减少对图片画质的压缩,有些好作品我希望能长久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