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内对“销量”一词颇为敏感。疫情影响逐渐褪去的首个月份,能否迎来销量的加速上升,成为市场、行业甚至政府都在翘首以盼的新闻G点。
关于汽车行业,总体有三个数据可以作为市场表现考核和衡量的依据。一是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汽车行业综合销量145.97万,同比下降5.5%;批售153.28万,同比下降3.7% 二是中汽协,4月乘用车销售达到153.6万辆,同比下降2.6% 。再者就是更贴心市场购车实际情况的保险数,该数据显示4月上牌量为141万,同比下降8.1%。(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乘联会和中汽协销量数据均为厂家上报,不含进口车。)刨除相对滞后的数据,显然,这组数字还是比较乐观的,从上面三个口径数据也可大致判断出,随着消费意愿的逐渐释放及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引导,预计5月、6月份市场可能回归往年的正常增速。
那么具体到各品类产品,又出现了哪些消费特征,在补贴新规之下,新能源车企表现如何?
根据图表,4月上牌量方面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四大头部车企遥遥领先于后者,而销量前十品牌几乎垄断了市场大部分销量,无论是改善型消费或是刚需型消费,合资品牌永远是需求共鸣的红海之地。而且向头部车企、日系车企聚集的效应愈发明显。
![]()
(2020年1-4月部分车企每月上牌数据)
再者,在消费升级的利好之下,豪华品牌的销量用欣欣向荣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合资品牌中,奔驰宝马的综合上牌量在合资品牌中已然越超过两本两田,紧随日产其后位列五六位,国内汽车消费格局衍化出的购买力差距,一观便知。
实际上这一趋势也出现在自主品牌当中,以吉利、长城为代表的头部车企占据了绝大部分销量份额,长安品牌依靠长安CS75、逸动PLUS等车型也重回主流位置。
4月,新能源补贴延期政策出台,终端市场表现会有延迟。而从目前前4个月的和4月份单月市场表现看,老牌车企比亚迪可以说是稳中有升,随着市场走势正向波动,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忽上忽下如坐过山车。
之前,好多人被特斯拉3月的销量吓到了,业内甚至POU出“XX杀手”等高度评价。但是进入4月,特斯拉就没那么好过。
![]()
(特斯拉4月上牌数据)
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数据显示,4月份特斯拉Model3在中国销售了3635辆,与3月份10160辆相比,环比下滑64%。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4月国产Model3 的产量为11211辆,占本月新能源乘用车总产量的15.4%,位居行业第一。
划重点,特斯拉Model3销量暴跌,品牌层面的上牌量仅为4312台。很显然,这是市场面对产品定价飘忽不定、忽高忽低后给出的观望情绪,这种影响在市场孱弱期尤为明显。
当然,其中也有减配门所带来的影响。
3月,特斯拉深陷“减配门”。事件起因是有部分国产Model3车主反映,车内的实际搭载芯片与宣传资料以及电动车环保信息随车清单上明确标注的整车控制器型号不符,环保信息单上提供的型号为Hardware3.0 (HW3.0)硬件,而实际安装的型号为Hardware2.5(HW2.5)硬件,后者是相对落后的自动驾驶计算机硬件型号,而且不支持FSD自动驾驶的功能。
FSD是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功能。使用后,特斯拉将在原有紧急制动、碰撞预警和盲点监测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变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上下匝道、超车)、智能召唤等功能,不过FSD需要车主另外支付5.6万元进行购买。而且在算力上,HW3.0是HW2.5的21倍左右。
令消费者不能接受的是,在整个芯片替换过程中,特斯拉未公开向消费者说明情况。这种不吱一声“被减配”的做法,让消费者认为受到了隐瞒和欺骗。
这次风波,也是特斯拉遭遇销量腰斩的诱因。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上牌量健康许多。4月比亚迪新能源领域上牌量为7000左右,与3月相差不大,甚至赶超了疫情爆发前的1月。
![]()
(比亚迪4月上牌数据)
值得比亚迪警醒的是,在柱状图背后,是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稳健,插混车型销量乏力的表现。针对于此,比亚迪向深圳定点增发牌照,进而推动PHEV车型的销量。由此可见,比亚迪作为自主新能源龙头,目前正在通过肉眼可见的行动,走出寒冬泥潭。
另外,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四个品牌分别占据了前4月上牌数据的前四,总体上牌量维持在7000、6000、3000的档位。
写在最后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远没有那么稳健,其销量忽高忽低的表现,仍旧受制于负面新闻和价格的高低影响,由此可见其品牌忠诚度方面并非无懈可击;再者,合资品牌数据无论何时都是车市晴雨表,也是中坚购买力的首要标的;最后,奔驰的品牌溢价,似乎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