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央行和财政部却突然互怼了起来。网上各种娱乐版本,却看不清谁更占理。其实,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改革主导者也正是这俩部门,不妨比较和反思一下。
◎ 《汽车人》记者 张恒
不懂的咱不敢说,但关注了央行这几年的政策一路走来,加上对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之间的配合工作有一些了解,所以还想聊一下,对于我国央行和财政部互怼的这件事。
![]()
值得庆幸的是,问题的终极原因终于浮上水面。关注的网友都能够看到,央行和财政部不说是分裂,但起码可以说两者不协同,退一步说,两者间的沟通极不到位。对比金融危机期间的美国,无论是从前财长鲍尔森写的《峭壁边缘》、其继任财长盖特纳的《压力测试》或是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写的《行动的勇气》,他们财政部和美联储两边的头号人物,在重大问题上会频繁沟通并形成共识。如贝尔斯登的破产方案和两房问题,财政部负责审计和清理烂摊子,把冲击缩减到最小,美联储负责货币支持和方案制定。两者共同推进法案改革并说服国会,在加强监管的问题上,也是同样。美国能成功走出金融危机,正是美联储和财政部共同努力协作的结果。
经济危机初期,美联储就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财政政策。对此,财政部欣然接受。十年后的这一次,我国央行说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没想到被怼了。
![]()
情况正如大家所见,我们的央行和财政部的工作并不够协同。其实一直以来,关于两者关系的传说就不少。虽然不该以讹传讹,但财政部旗下中央汇金是国有四大行为首诸多大型金融机构第一大股东,持有巨额股份,这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央行的权威吧。
无法否认,我国央行以往犯过些错误。但近年来可以明显感觉到,央行在主动做出改变。其中,最明显的进步就是货币政策的公开透明化。其实,伯南克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最大的革新就是让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得更透明,其实他的上任格林斯潘还在玩黑箱。货币政策公开透明这一点,中国央行并不逊色于欧美。
如今,每一个关注新闻的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而且我国央行会频繁和市场沟通,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息以及央行对此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给市场更多的清晰预期。
![]()
公开透明这一块,财政部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直以来,财政部的信息都过于笼统,以至于这次央行都看不懂预算赤字率的意义,财政部还讽刺说“央行不专业”。央行都看不懂财政报表,请问还谁能懂?反观美国的财政预算不但要求细致入微,还有极其严格的监管控制。财政预算总统批了还不行,还要国会审批。这个链条包含了一系列的单位进行控制,包括国会拨款委员会、国会筹款委员会、国会预算委员会、国会预算办公室、国会会计总监局等。这使得财政预算受到可能是最高程度的监管。
我们不该只看热闹,其实在很多现实问题上,都有借鉴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经济是怎样运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量入为出”。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成长在我国加速上杠杆那段时间,他们却以为是自己商业模式上的成功,忽略了金融环境。乐视就是一个例子,其他的造车后来者可能大都看不上乐视,本质也只是多少步笑百步罢了。
汽车行业是大工业时代诞生的实业,并不具备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效应趋近于零的行业特点,所以互联网人到汽车行业创业,很有可能忽视量入为出这一基本原则。那些老的民营汽车品牌,都是从零配件、摩托车开始,有了现金流,再从低端汽车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他们更懂得量入为出。
![]()
自己的钱都花不好,凭什么借来的钱能花好?融资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现金流更重要,这个道理也简单,但是很多公司把两者搞反了。这也和前几年我国的金融环境分不开。确实,企业高速的成长中,如果善于运用融资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广汽集团在高速发展当中,应用了多元化的融资手段,使广汽传祺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行业翘楚。李书福在早期就敢于上高杠杆收购沃尔沃,这一险招儿给吉利汽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看共享出行,无论是单车还是打车,现金流始终是他们避不开的核心问题。正如河狸家的创始人雕爷在文章《为什么说滴滴是伪互联网企业》里质疑了滴滴出行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这样说,共享单车这几年的发展更像是一个在时间上缩短了的共享汽车的模式?
![]()
美国财政预算的内部控制机制也非常值得借鉴。公司也一样,在花钱的方面如何做好内控,是检验一个组织管理能力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比亚迪前不久发生的“广告门”事件,无论最终是怎么个罗生门,比亚迪在内控暴露出的问题,将加剧投资者对其管理能力的担忧。
不同部门要为了同一目标协同工作;量入为出;融资是手段,不是目的;做好内部控制。这些简单的道理,对一个家庭、一家公司、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都是硬道理。但能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