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着某美系小型SUV,凭着拿金酸莓奖的演技成功打进同济大学校区,寄望奶一条最拥抱群众的av出来:高考结束&又一批大学生毕业,“人生第一辆车”的经典冷饭又可以炒起来了——你们渴望寄盼的“大学生”“年轻人”不就在这?还是学霸智慧型的。
从昂科拉到自由侠到翼博到缤智到领克01……哪个不是这么想的。但民情就不这样:
“对车啊,没感觉”
“这什么车,不认识”
“这是XX车啊,哦”
“我们班上反正没人开车的”
“天天那么多课,哪来时间学车”
“学校有evcard租,我干嘛还花钱买”
“没钱!”
……
以上回答全属真声还原,无一虚构!!!
从大一到研一,从汽车专业到非汽车专业,随时能采访采崩的回答让我明白:多少品牌是在用意念卖着“人生第一辆车”;多少媒体闭着眼睛传销着“新生代、年轻随性和自由”。
15万上下有点逼格的小SUV到底卖给谁?反正95%不是卖个大学生,包括就快毕业的和已经毕业一年的大学生。这观点很有底气的!撑我的是谁?就是最前线的4S店。
-“这SUV(某合资品牌紧凑SUV)应该年轻人买的多吧”
-“谁说的?买这车的真不是什么大学生啦,年轻一族啦,微商倒是有,带带货用。”
-“啊?!但不一直说是你的第一辆车啥的么”
-“这SUV倒是有些家庭主妇会买,接送孩子来的”
-“帕萨特还请张涵予呢,真买帕萨特的有几个张涵予这样的”
我再次套路了某4S店店长,拿到了一些真实车主的模糊版群像。一辆车挂牌对外叫卖前必然给一个“车设”,但我希望卖给的“这群人”和实际买单的“那群人”之间就是差了半个中国的维度。进一步翻译下是:就算工作在CBD中午照样方圆一公里找汤包馆面馆果腹的社会人和“人生第一辆车”之间也差了好几个批次“自由随性真我潮人”的距离。
小SUV小潮车是人生第一辆车基本可以看成是瞎扯淡命题,真.年轻人就真.把车当工具,键盘和整天孵办公室拍脑袋憋个想法吹个选题的汽车人才会觉得,这车那车随时能惊天地泣鬼神。
当然,有车主人群念想一点没错,我也想有范冰冰的瓜子脸呢。但对厂家前期“海量调研”得出结论的可信度多了一重“等我证实下”的防备。毕竟老炮买捷豹F-Type、上海老克勒开smart、煤老板的奔驰S后备箱装货这些……调研公司这辈子前期都调研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