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来,受碳排放控制需求影响,全球各个主要汽车市场对于汽车的排放和油耗法规日渐严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同国家的车企们都有着不同的应对模式。
![]()
在中国,由于国情不同,本土车企的做法往往是跟着政策,甚至是规划中还没落地的政策走。举个最近的例子,在去年全面实行国六排放标准之前的大半年里,大多数中国本土车企都给新车配上了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动力总成。
而对于汽车发源地德国,那边的企业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跟我们常识认知中的德国车企风格不同,这几年德国车企们似乎有种“集体失了智”的感觉,先是“排放门”,紧接着就是今天要说的48V轻混系统。
![]()
先说说现在成为主流的小排量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技术风潮,最早就是以大众集团为首的德国车企们带起来的。紧接着PHEV这种十分鸡肋的“过渡技术”,在大众集团、宝马集团等德国车企中也十分盛行。
然而随着油耗和排放法规的严苛程度进一步升级,单靠内燃机系统,已经很难在满足法规前提下,保持住德系车“高品质、高性能”的特性。于是“聪明的德国人”就从“垃圾堆”里翻出“尘封”多年的系统电压升级方案。
![]()
在2011年,德国五大汽车品牌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及大众联合发布了48V系统,并在随后颁布了48V系统的规范LV148。这几个品牌加起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举足轻重,它们联合起来“带节奏”几乎一带一个准。
接下来的情况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现在不止是德系,韩系、美系、法系甚至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也都有不少开始搞起了48V轻混系统。
这个48V轻混系统由电机、动力电池组(锂电池为主)以及电压控制器(DC-DC转换器)这三大件组成。对比日系品牌,尤其是马自达那种对内燃机非常极客、执着的玩法,德国人这套技术方案简直省下了太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
从成本增量和节油效率上看,对比普通内燃机车型的12V启停技术,48V轻混投入成本虽然高了一倍,但节油水平提升三倍多;对比中、强混系统,48V轻混成本只有对方的四分之一,但燃油经济性却是对方的二分之一;对比新能源车型,节油水平虽大大的不及,但相比成本,节油效能更高。
可以说,这是现行最高效合理的应对排放和油耗法规的解决方案。
![]()
看似很合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联合推行48V轻混系统的背后,充分显现出德国汽车工业的衰败。
PHEV,也就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对于大家来说应该都不再陌生了。这玩意可以说是要多鸡肋就有多鸡肋。PHEV车型比同款燃油车价格上贵出了一大截,二手车保值率低了一大截,长期使用下来油钱却省不了几个。要不是国内个别地区限牌,买PHEV的个人用户是真的跟自己过不去。
![]()
PHEV之所以这么鸡肋,还有这么多厂家在造,主要因为它是全面普及纯电动汽车的长期过渡性技术模式。而48V轻混系统则是接下来几年里内燃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长期过渡性技术模式。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也是非常鸡肋的,属于以德国车企为首的一众车企们的“临时应付对策”。
不过48V轻混系统相较于PHEV还是好上不少的,首先确实真能省油,而且也不会比纯燃油贵多少。但是这背后的真相是,以德国车企为首的一众车企们“绕不过”丰田专利壁垒!
![]()
先不论日系车企在新一代内燃机研发的激进和成果,单就油电混合动力这块儿,就已经领先世界其它车企一大截了。面对丰田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专利壁垒,同为日系车企本田则是选择“巧妙地”迎难而上,推出了iMMD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成功绕开了丰田的专利。
然而可悲的是,一直以技术著称,汽车的发源地德国的车企们却又一次退缩了,选择了48V轻混系统。如果说过去宝马是世界量产发动机技术界的翘楚,那么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丰田、本田、马自达。
过去在技术上执着,缔造了无数技术传奇的德国车企们,现在看来,就想着怎么应付、钻空子甚至作弊,已经没有以前那股严谨专研的劲儿了,确实没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