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某国内顶尖合资豪华品牌的一位外籍高管说过一句话:中国人需要的不是一辆复杂的小车,而是一辆简单的大车。在当时,高管这句话主旨大概是想抬举自家产品路线的档次,同时给彼时羽翼还不丰满的自主品牌们来点提示。但经历了中国车市的翻天覆地之后,这句话暗藏的远见早已清晰地显露出来。
之所以提起这盆陈芝麻老谷子,是因为昨天突然传出个新闻。某社交平台爆料:“最近将有一家合资品牌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其线下渠道大概率会直接升级为该自主品牌的的高端品牌经销商网点。”消息一出,媒体们和网友纷纷猜测,这会不会是日子早就过得紧巴巴的铃木?
对此,长安铃木还给出了官方回应,“澄清”这一事件。然而这份简短的声明通篇并未提及是否将继续坚守中国市场,只给出一句“长安铃木将继续秉承精品小车发展战略”,态度暧昧,闪烁其词。
铃木在国内汽车市场也算得上是个“老资格”了。它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之一,这次出面发声的长安铃木,早在1993年便注册成立,这个时间甚至比一汽丰田还要超前七八年。
在中国,铃木曾经辉煌过。在Smart刚从娘胎里出来不久的时候,奥拓就已经刷新了中国人对“小”的理解;在“简配”还是个敏感词,飞度还要十几万的21世纪头十年,铃木在中国就已经投放了雨燕、天语SX4这些实惠小车。而转眼间,十代雅阁的订单量已经突破5000,最新款的雨燕依然没能游过东海踏上中国土地。
其实近些年铃木已经几次“被退市”了。虽然每次“幸好”都是假新闻,但这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空穴来风的事。总有人怀疑铃木要走,原因还不是这个品牌现在的生意着实是太差了。铃木有过爆款,但这个牌子也没少在不恰当的时间投放不恰当的车型。
举个例子,昌河铃木浪迪。得承认,浪迪是款血统纯正的日式小面包车。当年五菱宏光还没封神,哈飞松花江还未在老百姓的记忆中完全淡去,一款有四轮驱动可选的面包车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确实算得上新鲜事物。有人说在日本本土有售的日本车才是真正的日本车,不论对错,但浪迪确实在日本同步销售,并且跟中国版是同一副样子。日本人喜欢这种车,可惜日本人只占全世界人口的70分之一。到中国来,跟国产牲口属性小面包抢客户,别闹了。
另一例子,铃木凯泽西。2011年这款车上市时,所有人都认为它的定价是疯了。后来的销量证明它确实是疯了,这款搭载2.4升自吸引擎,标榜运动实际并不怎么运动的进口铃木轿车当时的售价甚至超过20万。即便拥有过它的人大多给予这款车相当高的评价,但花雅阁凯美瑞的价钱去买个思域大小的轿车,这种事现在没人干,以前也没人干。
还有铃木在国内投放过的唯一一款性能车型:速翼特。这是款情怀车,在它进入国内之前,很多对日式运动小车倾心的人就为其着迷。然而情怀是碗饭,速翼特吃撑了。精品小车好像不等同于卖得贵的小车,18万的定价让无数性能车迷尴尬不已——当年进口两厢马自达3也没这么大口气。而随后笑话一般的降价8万甩货算是将一款情怀车的脸面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地上。
铃木确实十分擅长制造小车,并且绝不乏优质且有个性的小车,例如吉姆尼。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拳头产品雨燕竟然也不跟随着海外版本一同更新,直至现在还在销售已落后了两代的产品,铃木的诚意在哪,令人怀疑。如今它再想折腾也晚了——十年前汽车不像现在这般便宜,许多家庭愿意选择雨燕这样的小车作为家中第一辆车。但现在,没几个人会买这么小的车了。
最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曾经叱咤北京国贸的众多跨国巨头如今开始纷纷逃离CBD,原因是交不起租金。十几二十年前,我国拿得出手的拳头企业不多,所以外国人敢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按照自己的行事风格,对前来讨价还价的中国客户“甩脸子”。可如今规则变了,于是玩不转中国模式的外企搬出国贸大厦,另一边国内本土企业排着队给物业递交入驻申请。
个人觉得日本制造业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它们看起来好像不觉得泡沫经济已经结束了。体量太小,并且早已饱和的日本汽车市场养不活那么多日系车企,只会针对日本消费者的口味造车,抱着食古不化的态度应付其他市场的日系厂家注定走不了太远。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车市,也是竞争最残酷的车市,只有真正尊重这里的企业才能最终留下来,所以行业顶端的那些巨头们都争抢着将自己的产品投放国产、加长轴距。精品小车,听上去倒是与世无争,但饱汉子们可不管饿汉子饥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