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车市寒冬相信让不少的车企都品尝到了市场的无情,在这场“过冬”之战中,日系车销量表现上,丰田、本田、日产等车企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销量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中本田销量越战越勇,销量领先,赚的盆满钵满,而丰田和日产也是销量可观。反观同为日系阵营的马自达,定了年销量27万的目标,却只完成了22.77万的销量,同比2018年下滑了近16.37%,两相对比,马自达就像是穿芦苇絮过冬的可怜孩子。
但是,事实上马自达的车型在国内一直有着非常正面的评价,实力也是相当不俗,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为啥还是出现了这种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呢?
马自达之所有一直有着非常正面的评价,能够得到市场的众多叫好声,是因为其在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都有着创新和进步。每一项拿出来都有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特点和功能,车型也符合潮流,有卖点。但是不叫座的原因也很多,例如价格高,维修成本高,噪音控制不好以及最大的问题空间的舒适度太差。一方面名气宣传没有特点,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标签,另一方面没有革命性成果的加持。
在材料方面
马自达宣称已经开发出来1100M帕的冷成型钢用于a柱和b柱加强车身的强度,要知道一般的冷成型钢只有几百兆帕,厉害吧?但这么高强度的钢对于钢板生产,冲压,模具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一般的厂家通过热成型钢或者硼钢等基本可以替代,成本反而会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用主义当先,成本的提高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在工艺方面
马自达有名的魂动红。采用了金属底漆,漆膜艳丽而厚重。但喷涂工艺依然是ED,中涂,面漆和罩光,反而对于涂料的分散性要求过高。再者来说,相比雷克萨斯的复合涂层自己超音速喷涂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同时,后期车辆的维修成本增加不少,开马自达喷过漆的人应该深有感触。
在技术方面
马自达虽然有超级电容器,i-STOP,zoom-zoom,GVC,米勒循环,甚至SPCCI以及创驰蓝天技术等,每一项都有一定名气,而且也确实改善了驾乘感受,按照马自达的话说就是追求“人车合一”,但讲操控与宝马不能齐名,讲燃油经济性与丰田混动不可同日而语,讲舒适与奔驰,奥迪实有差距。归根结底都不能带来燃油车的革命,或者说未拥有汽车的鲜明性。
不过从这里看,马自达就算不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车,但也有着自己闯荡汽车市场的底气和实力,那为啥还是在中国市场得不到太大欢迎呢?
以阿特兹为例
首先这车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以下几个不符合国内市场的硬伤。第一个车长近5米,后排空间哪去了?头部空间因为比较瘤背的设计受到挤压,后排空间因为要给机舱留位置,所有也受到了削减。第二个这样导致了整体比较低矮,所有上下车非常不方便,总体空间给人压抑的气氛,你这不是赛车啊喂。
当然这样设计有它的好处:首先拉长机舱使整车造型更动感流畅,其次也平衡了前后轴的配重,尽管是前驱车,减轻前轴比重也使操控更佳,再者发动机和座舱有一定距离,热量不会影响到座舱。但是的确是挤占了很大的乘坐空间。
第三个动力是真的不行。2.0的动力不是不能开,就是太弱,让你着急的弱。别说什么为了蓝天了,的确很省油,但是低扭也是的确让人捉急。2.5的没开过,应该会好些吧。刚刚才才说这不是赛车,结果一看果然不是。
第四个就是不实用啊,马自达自身定位于“运动”,这个定位更加符合于年轻人。但是在考虑到实用性方面,最核心的需求其实就是“大”,空间要大,所以从根本上,就跟主流不对路,马自达的追求运动,牺牲了太多东西,而空间的牺牲,是对它销量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马自达车是好车毋庸置疑,但是觉得不是最实用的车。其品牌定位于设计,使得其只适合当做汽车爱好者的收藏或者某些人的梦想之车,在以实用性为主的中国,难以胜任成为主流产品和生产力工具。大部分人还消费不起这样贵重的高端玩具,一家省吃俭用买一辆车必定要考虑拉货、载人、品牌附加值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马自达并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