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国内乘用车市场迎来了2471.83万台的最高峰,这也就是意味更多家庭在不断购车的需求下,有关“如何选车”诸如此类的话题开始显现。其中,最为显著或颇为争议的节点主要围绕在“合资车”和“国产车”的品牌跨度上,由此也就引申出的疑问:为什么国人宁愿买简配合资车,也不买高配国产车?
![]()
从广义面上讲,在国内较为庞大的用户基数上,主流的购车人群多半都停留在“汽车小白”的水平,这里泛指对于汽车行业不会深入了解,而是靠周围的“道听途说”进行感官上的判断。所以在准车主不太懂车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两种现象。
其一,遵从“随大流”心理:从现在的国内销售体量上来对比,合资车的销量比重依旧大于国产车,且不说奢望一荣俱荣,最起码可以一损俱损。
其二,咨询年长或开车多年的老司机:这里很容易造成的误差是因为接触汽车较早,这些人群很大程度上会将早期国产质量较差的标签而附加到现代国产车的形象上。
由此在两大副作用下,会形成合资车要高于国产车的印象怪圈。
![]()
但若细分到产品层次,也可以从品质把控、品牌价值两个维度进行解答。
品质把控之产品配置,目前国产车在所形成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和配置高,看似能以科技智能等卖点来吸纳更多的消费者,但后背被压榨的成本和高度集中的电路,容易会造成星星点点的小毛病,这相对“啥都没有,何来毛病”的合资车来说,很容易被曲解为合资车好,而国产车差的标签。
![]()
品质把控之三大件,合资车相对强于国产车的事实确实能做到不接受任何反驳,这也可能是很多人极力推荐合资车,而排斥国产车的主要因素。但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哈弗、长安及吉利等主流车企,在核心技术上都得到一定的提升,虽然相对合资车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整体实用上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其早期的漏油、高油耗、动力孱弱以及抖动等弊端,已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甚至拥有强于合资车的表现。
![]()
品牌价值的溢价能力
有一部分可以归结于虚荣心作祟,毕竟好面子,是当下国情最普遍的一种想象,而且不止于汽车领域。
但真正的价值体现是合资车的“百年老店”能得到人们心里上的一种认可,而对于新起之秀的国产车而言,纵然各方面综合实力很强,但还是缺乏一种信任感,这个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来不断深化。
![]()
就个人而言,国人宁愿买简配合资车,也不买高配国产车,更多的是通过早期的认知来附加到现在的国产品牌上,这个本身就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对待。但要想改这一想法,除了国产车加强自身的产品实力,而且还需要更深度的普及国人对汽车行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