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汽车造型千变万化,越来越好看了,但是作为消费者却也非常害怕的是,自己买的产品只是徒有其表。的确现在有很多车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到位,但是里子却经不起考验。
真正的一款好车绝对要杜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018年4月20日车讯实验室在亦庄开启了一场中日德三款紧凑级家用轿车的大型对拆直播活动,将国产紧凑级家轿第二代长安逸动、日产轩逸与大众朗逸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拆卸。
![]()
这场较量不仅仅是将三款车拆开展现给大众,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场自主与合资的较量。
而从拆车的直播对比中可以直接看到,全新逸动无论从车身防护结构、轻量化材料的使用方面来说,还是从前后悬架形式、结构方面来说,逸动和轩逸、朗逸并无差别,在轻量化材料方面应用表现了自主品牌的优势。
![]()
甚至在车顶焊接形式上,逸动也采用了与朗逸相同的激光焊接技术,焊缝外观更加美观。但是第二代逸动领先于朗逸与轩逸的还不止这些。
仅仅是从车身外部的钢铁、轻量化等工艺还不足以真正的体现一款车的真正价值,真正的里子还得从车内的细节说起。
内饰跟外观不一样的是,旁人不会看到,所以很多车企往往为了节约成本从内饰上来省钱。但是就驾乘者本身而言,内饰方面感受却是影响一辆车口碑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一个企业的造车良心更能在这里得到体现。
比起老款逸动提升非常明显,规整的中控台和平底式方向盘,车内质感达到越级的水平。
第二代逸动在质感和细节处理得也非常到位,车内使用了55%以上类肤、针织材质,A柱内侧不再是比较硬的光板塑料,而是全采用织物包裹,用手摸上去非常细腻,不仅舒服,营造的气氛也没有钢铁与塑料的冰冷感,相当温馨。此外座椅材质也很细腻,都是亲肤质感的仿Nappa皮纹材质,包裹性强,甚至舒适性与细节做工方面还要强于同级竞品吉利帝豪GL,加强了乘客的乘坐感受。
![]()
车内还采用了大量真缝线,总长度达到了15米,中控右侧面板采用的INS膜内嵌模技术,仪表板采用的阴模成型工艺,包覆软质TPO表皮,这些都是高质感的表现,在提高了内饰整体品质的同时,也给驾乘者带来的则是一种来自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而朗逸的内饰布局就非常熟悉了,内饰也一直被网友诟病,标准的大众T字型中控布局,加上没有中控大屏等配置,近日曝光朗逸+的乞丐版的内饰大部分材料主要以硬塑料为主,除了座椅是软的,其它全部都是塑料材质,中控屏幕直接换成了手机支架,看上去难免有些廉价感。在国内的企业当中,能把减配做得如此嚣张的,大概也只有上汽大众一家了。
![]()
轩逸则比较中规中矩了,但是内饰并不是日产的强项,材质与设计都一般,全车内饰基本采用软性材料铺设,手感不错,深色的内饰配色辅以镀铬饰条点缀,中间还配有一块彩色显示屏,可显示大量行车信息,但整体上对消费者来说挑不出什么亮点。
![]()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汽车消费者对质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方面,朗逸与轩逸仅仅提供基本配置和基本需求,显得有些寒碜,第二代逸动的内饰明显则要高一个级别,甚至与长安的B级轿车睿骋CC内饰部分相持平了,仅仅在悬浮屏幕上有所区别,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第二代逸动越级感十足的主要原因吧。
我们都知道,由于轩逸、朗逸的合资背景,仅仅一个入门级车型的起售价都要高于自主的品牌第二代逸动的顶配车型(第二代逸动售价区间为7.49万-10.59万元)。但是从三车从各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拆解式对比之后,长安的第二代逸动的整体水平整体要高,且价格更实惠。
![]()
近几年长安汽车的研发、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以第二代逸动为例,除了高颜值、重安全、重舒适外,其在动力性能与科技感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优势,会以厚积薄发的方式将第二代逸动推上“史上最强中级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