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两天的车市显得有些冷清,但吉利沃尔沃合并的消息还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坊间炸开了花。
2月10日,沃尔沃汽车集团与吉利汽车宣布正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合并,组建一家更大的全球汽车集团。据了解,双方合并的目的是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协同发展。目前双方已组成联合工作小组,正在就合并事宜形成方案,交由双方董事会审核。
![]()
此次合并与10年前的并购有什么区别,具体又会意味着什么?论哥今天就着重这两个问题,为大家进行解答。
回想2010年,吉利以18亿美金收购了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并提出“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放虎归山”的发展策略。在吉利的“扶持”下,沃尔沃在中国已经拥有整车制造基地、发动机工厂、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
2019年沃尔沃全球销量达70.54万辆,同比增长了9.8%,与2010年相比销量翻倍,在全球汽车行业景气度下滑之际逆市同比增长9.8%。而中国市场也已经成为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中国制造的沃尔沃汽车产品已经成为沃尔沃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不过吉利是一个非常有“绅士风度”的品牌,在并购沃尔沃汽车的10年间,吉利与沃尔沃汽车之间的技术合作,并非是子母公司之间的“拿来主义”,更多的则是像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共赢”。吉利和沃尔沃汽车之间,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上下级”。
比如在最初收购时,吉利集团获得沃尔沃汽车100%股权的同时,也拥有了其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不过,当时在并购协议中有一条则是“吉利汽车不得直接使用沃尔沃汽车的技术”。为此,吉利在技术的汲取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
![]()
2012年3月,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技术转让协议,自此沃尔沃逐步向吉利转让其技术。同年12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签署了三份技术转让协议,包括GMC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全系统和GX7(参数|图片)安全革新技术。而2013年2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 2017年8月,吉利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又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一个是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另一个则是领克汽车。通过共同研发和交流,进一步强化“技术共享”。
此次两个品牌完全的合并,毫无疑问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借鉴、合作开发,发展到未来的毫无保留、产品共用,并延伸业务至供应于整个行业。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估计是电气化。
近年,电气化转型成为各大车企的主旋律,并陆续发布相关战略目标。如戴姆勒宣布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丰田计划到2025年电动化汽车年销量达到550万辆以上。
![]()
早在2015年,吉利全年的汽车销量仅为53.8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微乎其微之时,便大胆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计划到2020年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达到90%。此后,在2018年吉利博瑞GE上市发布会期间,又公布了其未来新能源方面的规划,表示将在3年内推出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
而沃尔沃汽车亦宣称,到2025年左右,出售所有车型中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各占一半。
![]()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们,在电动化领域的巨额投入让汽车制造商们不得不想办法优化资源以节省成本,此次吉利与沃尔沃计划合并后双方可通过规模化效应来削减成本,整合资源、团队及技术,打造更加先进的动力系统。
对于沃尔沃来讲,可以更加专注于研究电动车,将从新业务单元采购高效动力总成和混合动力系统。而对于吉利而言,新业务单元生产的清洁高效动力总成和混合动力系统,将会由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等品牌搭载,可以进一步强化各品牌间的协同效应。
![]()
李书福也曾在接受访时表示,未来只有2-3家汽车企业可以活下来,核心意思就是通过合作,更多企业一起面对5G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对汽车产业的挑战,吉利与沃尔沃汽车的合并筹备已经印证了他的这一预想。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沃尔沃自身的体量相对较小,但它在研发、更新方面较为先进,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吉利作为一个大集团,其体量很大,对于现今技术的需求更大,与沃尔沃合作可形成共担、共享的结果。
这种共享研发的情况,在国际大集团的今后发展中将成一个必然选择,也是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毕竟在汽车行业萎靡的情况之下,车企们靠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