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炉的奥斯卡金像最大赢家居然是韩国电影《寄生虫》,虽然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是韩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的代表,但还是跌破了不少人的眼镜。相比剧情过于压抑的《寄生虫》,我更喜欢《极速车王》,它有激情,有悲伤,也有遗憾。
影片《极速车王》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很直接的表示了“福特决战法拉利”的恩怨故事。我的朋友Jane之前在文章里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极速车王”并不只是在说福特和法拉利之间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两位车手对于“极速”的执念。
其实昨晚刷完这部影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福特和法拉利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法拉利在跟赛车运动较劲,没有经费了也要拼着上赛道;而福特最终的目的却是“卖车”,虽然也没什么错,只不过对于那时的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太过残忍,不过也真是因为他们有着打败法拉利的执念,所以才开启了《极速车王》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那段自白:在七千转时,有一个临界点,一切都变的虚无,车失去了重量,直接消失了,只留下一具躯壳在时空中穿梭,七千转,就是那个临界点,你能感觉到它的来临,它悄悄地逼近你,来到你的耳边,向你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终极的问题,你究竟是谁?
剧透开始,别打我
肯和谢尔比都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不过影片的主题并不是宣扬他们多么多么厉害。也许你一看到开头就会猜这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夺冠的电影,但恰恰相反,他们输掉了1966年的勒芒。
打败他们的是比他们更优秀的赛车手吗?不是,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谢尔比多次强调,赢得冠军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你不能靠官僚系统来赢得比赛,正如区区一份文件都要经过20多个人才能到亨利·福特的手中。
肯和利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利奥说了他的身份是福特副总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结他、讨好他,然而肯非但不这么做,反而直言不讳地说出这辆车的缺点,还给了利奥改进的建议。
利奥是福特公司的二把手,他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样对他拍马屁,让他感到很不爽。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参赛的赛车手,这让利奥找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利奥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让肯和其他人一样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
利奥眼看肯并不服软,他不能用赛车战胜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权力打倒肯。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利奥身为福特副总裁他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所以他各种公报私仇,各种刁难肯,太狠了。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也许赛车领域离我们很遥远,但肯和利奥之间的故事一定让你感同身受。即便你不是赛车手,你也一定体会过公司里“你不谦卑低头,上级就要敲打你”的腐败文化。
而我们越隐忍,上级就越耀武扬威,越想试一试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从而恶性循环。恩佐·法拉利拒绝被福特收购,是因为他不认可福特公司那种要求赛车手服从命令的理念。
正如肯所说: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讨好自己的上级。他们虽然讨厌自己的行为,但他们更讨厌、更恨像你这样的人,因为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因为你比他们聪明,因为你与众不同。
当初肯提出福特野马的缺陷,然而利奥只想听好话,这和亨利·福特听不进去恩佐·法拉利的话是一样的。利奥对亨利·福特毕恭毕敬,也要求别人也这么对他。1965年勒芒,利奥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肯参赛的资格。结果就是福特惨败,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奥还是不允许肯参加勒芒,迫使谢尔比以他的公司为赌注换取让肯参赛的机会。如果肯在Daytona夺冠,福特就允许他参加勒芒,如果肯没能在Daytona夺冠,谢尔比就把公司送给福特。
Daytona比赛过程中,利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车手的选定、速度、战略的规划,甚至连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是我们决定。这就说明福特根本不适合赛车,他们只想着怎么控制赛车手,怎么让赛车手服从命令,这和体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到底你是赛车手还是肯是赛车手?典型的一群业余人士去指挥专业人士。他们要求肯不能超过6000转,这个规定严重限制了肯的发挥。幸亏谢尔比违背了命令,允许肯踩到7000转,才让肯夺得了冠军。
勒芒比赛时利奥再次这么做。肯破了圈速记录,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亨利·福特,唯独利奥表现得很失落。甚至说:肯不能把车开得那么快,这不在计划之中。眼看肯即将夺得冠军,利奥竟然要求他放慢速度,甚至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让他再也不能参加SCCA和FIA比赛。
最阴险的是他早就知道如果三辆汽车同时到达终点线,冠军将会属于迈凯伦,所以他用“团队精神”、“福特三兄弟”之类的话欺骗谢尔比和肯。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
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这也是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原因,敢于真实还原真实故事,拍出的细节让人动容和深思。也许这也是《寄生虫》能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原因。
肯让恩佐服气
《极速车王》改编自历史上真实人物发生的故事,相信看完电影的朋友都会为这个故事感到相当震惊,原来福特是如此的腹黑和官僚,而法拉利是如此的执着。
我还记得影片里有一个镜头,1966年的勒芒比赛中,法拉利最终输掉了比赛,但在肯被无情夺走冠军的那一刻,恩佐·法拉利向他脱帽致敬,颇有英雄相惜的感觉。
这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揽了前三名。原本肯都赢定了,福特高层却做了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两名赛车手同时到达终点线。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却宣布冠军是迈凯伦(迈凯伦超跑品牌创始人)。这件丑闻轰动了整个赛车界,一度成为赛车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1966年勒芒冠军是迈凯伦和Chris Amon)
如果不是福特高层的无理要求,肯将是史上第一个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是什么概念呢?
这一殊荣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人达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难实现。肯原本是最接近这一殊荣的人,可惜因为个人恩怨和官僚主义没能实现。
勒芒比赛结束2个月后,肯就在测试赛车的过程中遇难,也许第二年、第三年他有机会夺回原本就属于他的荣誉,但他还没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就离开了人世,太遗憾了。
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赛车手之外,也是一名优秀的赛车设计师,许多赛车手都驾驶他设计的赛车拿到了更好的名次,比如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比赛的冠军赛车都是他和谢尔比设计的福特GT40。
《极速车王》并没有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过度夸大肯的经历,影片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将1966年震惊赛车界的丑闻进行了高度还原。谢尔比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经历的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肯。
他7岁就患有心脏瓣膜疾病,大半个童年都在床上度过。他长大后却成了专业赛车手,赢取了F1、勒芒等大赛的各项大奖,还刷新了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记录。由于他有心脏病,所以参加比赛的时候把药压在舌头下来缓解胸痛。
1959年,他因为身体问题告别了赛车手,退居幕后做了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为汽车行业和赛车行业做出大量贡献,比如他设计的福特GT40赢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揽了前三名。
电影中勒芒比赛之前肯和谢尔比的对话让我很是动容。
肯:你怎么还没睡觉?
谢尔比:我又不用开车。
肯:那太可惜了。
1990年,67岁的谢尔比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还去借了一个肾脏,还没有完全适应器官就去参加了人生最后一场比赛,还差点打破Viper(道奇蝰蛇)的圈速记录。电影中谢尔比的经历显然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很小一部分,真希望马特·达蒙能去拍一部谢尔比的传记片。
肯的执着和谢尔比的坚持让那个叫恩佐·法拉利的男人服气了,就像镜头里表达的一样,在肯知道要并排冲线之后,拼尽全力跑出了单圈速度的记录,这是让恩佐也肯定的男人,所以才像标题所说的:七千转的浪漫,只有那三个男人懂!
Ford v Ferrari
最后我想很多朋友也想扒一扒当年福特和法拉利之间的恩怨吧。为什么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遭到拒绝?真的是因为菲亚特出的钱更多吗?其实恩佐·法拉利本来都要同意被福特收购了,但是恩佐·法拉利发现他的理念和福特不合。
法拉利的私人秘书 Franco Gozzi 曾在一家意大利的汽车杂志上撰文提及福特收购法拉利一事。他提到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
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
根据当时福特部门经理费雷的描述,在双方近一个月的交涉过程中,也存在着其他的不和因素。比如,恩佐曾忌讳谢尔比与福特的关系,而其希望进入印地 500 赛事的想法也受到了福特方面的阻挠。
事实证明恩佐并不是小题大做,他提的问题和艾柯卡的回答,在电影中频频出现。肯明明是很优秀的赛车手,利奥却至始至终都和他过意不去。肯和谢尔比遭到亨利·福特、利奥的百般阻挠,最终发生了轰动赛车界的巨大丑闻。
恩佐自己就是赛车手,所以他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而亨利·福特就是一个商人,谢尔比带他飙车直接就被吓哭了。他和利奥都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用肯的话来说就是“卖车的就是卖车的”。
法拉利才是追求完美,福特只是卖车的。电影的片名叫《Ford v Ferrari》,虽然最后福特的赛车手战胜了法拉利的赛车手,但是福特精神真的战胜了法拉利精神吗?利奥并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他只知道他是副总裁,所有人都应该跪舔他,否则他就要整你。
他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升迁,丝毫不关心赛车手、设计师的辛苦付出。他和肯有个人恩怨,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肯。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正如比赛结束后,谢尔比说:我根本就不应该跟你说减速的事。肯却说:你承诺给我的是参赛的机会,不是胜利的机会。当然,“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的前提是你已经尽力了。
1967 年,法拉利卷土重来,他们将 330P3 进行升级后打造出了 330P4 赛车。除了 330P3/4,法拉利阵中还有 412P 赛车。1967 年初,法拉利在福特的主场——Daytona耐力赛上,以三台赛车成队列式的方式通过终点线,包揽了前三名,同时回敬了福特。
1967 年的勒芒,虽然冠军还是福特的,但二三名都被法拉利收入囊中。不过1968年的法拉利因为真的没钱再跟福特斗下去,不得不将法拉利卖给了菲亚特。而福特能够四连冠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勒芒改制,1968 年勒芒取消了原型车参赛的规定,要求必须将赛车量产超过 50 台才能够参加勒芒最高组别的比赛。这项新规使得法拉利的原型车没能参加 1968 年的勒芒比赛。
这场围绕福特与法拉利的世纪大战,最终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福特呢?它们没能以 1600 万美金收购法拉利,却用了 3.6 亿英镑打败它。法拉利历史上总共9次夺得过勒芒冠军,反观福特在拿下四连冠后再也没有在世界大赛上有过多少声音,而法拉利至今仍然驰骋在赛道上(16次F1车队总冠军)。
写在最后
正如我文章开头所说,我很喜欢影片中关于七千转那段自白,它是对自己人生的提问,它是对自己灵魂深处所热爱的赛车事业的执着,它也是一种释然和洒脱,它更是遗憾结局的深切缅怀,但他不会后悔!
如果你尽力而为,即便没能夺冠也虽败犹荣。但是如果你因为没有尽力而错失冠军就很遗憾了。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你保留实力的理由,因为人们从来不会记住第二名的名字。任何一场比赛都应该全力以赴,因为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场比赛了。
我是机械师。这一直是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方向。开车是一种爱好,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就像打高尔夫球对别人一样。我想开一级方程式赛车,不是为了大奖,而是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我想一定会很好玩的!——肯·迈尔斯
撰文 ⎮ Sam
编辑 ⎮ Sam
图片 ⎮ 网络
今日头条 | 网易 | 大鱼 |企鹅 | 趣头条
一点资讯 | 搜狐 | 车家号 |腾讯 | 微博
转载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Tel:15202195375
E-mail : 459755620@qq.com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