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将替代高尔夫? | Y车评
Y车评 2019-12-10 13:52:15 3
Y车评 yautoshow
“既生瑜,何生亮”
作为大众旗下一款极具代表性的车型,高尔夫的换代本应伴随颇高的热度。不过事实却有些残酷,第八代高尔夫的登场似乎并没有打动大多数人,与其相关的后续消息也少之又少。不过这还没完,此前曾有外媒曝出,第八代高尔夫本该在今年9月份就发布,不过大众却让高尔夫给另一款新车让了路。能让有着大众“唯一车型”之称的高尔夫让路,由此可见这款新车在大众品牌以及高层心中的分量,它便是大众ID.3。如果将ID.3颠覆性的设计理念与第八代高尔夫对比来看,不论是科技感还是体量感,ID.3几乎都全面胜过了同样定位紧凑级掀背车的高尔夫。或许不止我一个人有过这样的感觉:难道ID.3的造型才应该是第八代高尔夫本该变成的样子?
也许大众早就规划好了策略,将新高尔夫作为一款过渡车型推出,让仅拥有新样式的内饰设计和燃油车/轻混车型的身份的第八代高尔夫承担一定走量任务,在电动时代到来前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样也能一定程度减少研发开销和时间,好让研发、设计团队的主力集中在开发ID系列车型上。由此似乎也能解释,为何新高尔夫不论是在动力总成还是外观设计方面都缺少新意了。而作为大众集中资源开发的新产品,ID.3实车带来的视觉感在笔者看来称得上出色。全新的扁平化设计Logo搭配封闭式进气格栅,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了经典的大众家族脸谱。从进气格栅延伸出的LED日行灯带从正面看去,还颇有几分承自高尔夫的神韵,实拍车型网格状的大灯内构也与前保险杠的蜂巢状装饰相呼应,看起来未来感十足。基于MEB电气化平台打造的身份,也使得它的拥有了2765mm的轴距表现,而长宽高尺寸也分别达到了4261 / 1809 / 1552mm。花瓣式轮毂采用了低风阻设计,非常符合其身份,同时在造型方面,这款20英寸的轮毂也颇为别致。此外,ID.3在A柱设计了一个面积较大的三角窗,这也有利于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视野。特殊的分色车身设计将车顶和后备厢连成了一个面,配合立体感强烈的车尾造型,颇具新意。尾灯造型看上去则再度传承了高尔夫的元素,平直的线条与车尾造型十分相称。而在细节方面,尾灯组内部的三角形元素和C柱上的蜂巢状涂装,也进一步强调了新车的科技感。此外,近日有消息称,大众为电动化转型花费重金聘请了一批新设计师负责大众集团的整体设计工作。这里面就包含了先后出任奥迪设计总监、斯柯达首席设计师、宝马品牌设计总监等职务的设计大师Jozef Kaban(约瑟夫·卡班),诸如布加迪Veyron、斯柯达明锐、新宝马3系都出自他手。专门聘请名师把控设计,这可是有设计偷懒之嫌的高尔夫,几十年都没有再享受过的待遇。来到车内,不论是变成播放与暂停键的双踏板、精简的T型台设计,还是集成在仪表盘旁的旋钮式“怀挡”机构。大众都将一套焕然一新的新内饰语言呈现给了我们。10英寸悬浮式中控屏幕采用了向驾驶位倾斜的设计,下方设置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按键设计,例如车内温度控制、多媒体音量控制、辅助开关、驾驶模式选择等常用的功能。而在配置方面,实拍的高配展车配备有诸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后视镜摄像头、融入AR技术的HUD抬头显示装置、全景天窗、Beats音响等辅助性或实用性配置,算得上丰富。
ID.3的设计团队将空间感作为了车内体验的重点,虽然前排的乘坐体验和空间表现都算不错,不过也因此取消了例如中央扶手箱这样的立体储物空间,为简化内饰设计而采用的前排座椅扶手与织物座椅的组合,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实在难掩寒酸。后排座椅坐垫较长,这有利于给乘客的腿部带来更好的承托体验。另外中间座位也提供了头枕,基本没有凸起的中央地台也能一定程度提升后排乘客的体验。不过,由于后排充电口设计影响,使得中间位置的纵向距离较短,长途乘坐依旧会对后排乘客舒适性产生影响。此外,后排的头部空间表现也实在一般。ID.3的车内能“Das”高尔夫?在笔者实际体验后并不认同。虽然它的整体空间表现或优于高尔夫,但第八代高尔夫的内饰氛围确实也做得不错,ID.3若想全面超越高尔夫,这位后生似乎还有一些有待升级的地方。对于电动车的性能,尤其是续航能力自然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地方。相比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摸索出一些门道的美国甚至中国的对手而言,传统车企出身的德系们基本没有特别突出的例子,大众亦是如此。ID.3的动力将分为三个续航版本,分别是入门版、首发限量版以及长续航版,其电池容量分别为45kWh、58kWh和77kWh;目前首发版车型的电动机功率为150千瓦(200马力),最大扭矩310牛·米。在WLTP工况测试下,三个版本车型的续航里程分别达到330km、420km和550km。值得注意的是,相比NEDC循环测试而言,WLTP工况更贴近实际水平,参考价值也更高。此外,由于MEB是模块化平台,未来ID系列产品或将能随车型定位的提升,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
而在充电方面,未来ID.3的部分车型将可选择使用100kW直流充电,这将使它在半小时内获得超过200km的续航,不过目前能达到这一水平的纯电动车并不算少,大众要想进一步提升ID系列车型的产品力与水平,研发团队依旧有许多有待学习和研究的地方。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ID.3被布置在后轴上的电机和后驱的驱动形式,也将赋予它与目前大多数紧凑级家用车不同驾驶体验,甚至是驾驶乐趣。若后期其价格能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相信会有更多年轻消费者对这款后驱“新高尔夫”感兴趣。或许有人会说,高尔夫系列不是还有e-Golf这款新能源车型吗,大众可能放弃高尔夫这款已经打下群众基础的车型吗?对于这个问题,大众CEO赫伯特·迪斯曾透露,基于MEB平台的ID.3车型在生产成本上相比e-Golf 车型降低约40%左右,而节约的部分主要来源于电池以及电力系统。由于e-Golf仍是一台基于燃油车打造的新能源车型,在大众将工厂专门转投入到电动车生产时,其成本也将比燃油车与电动车共线生产少得多。从他的这番话中不难听出,e-Golf注定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毕竟,几乎没有厂商会不惜工本的生产一款销量下滑严重的车型。
而另一个例子则是大众甲壳虫。还记得当甲壳虫宣布正式停产时,当无数车迷都在对这样一款经典车型退出历史舞台感到惋惜,大众却表示:虽然大众曾考虑过开发电动版的甲壳虫,但目前大众已经将重心放在了ID系列车型上,这也意味着它的永久性消亡。既然大众能为“新儿子”几乎不留情面的抛弃作为品牌“长子”甲壳虫,对于ID.3和高尔夫孰轻孰重可想而知。另外,对于ID.3终将在不久后取代高尔夫的说法,我们从大众给它的命名中也能看出些端倪。之所以ID系列的第一款车型被命名为ID.3,除了代表其紧凑级车的定位外,大众给它的另一层意思是,它是甲壳虫和高尔夫后第三个具有品牌战略意义的车型。若ID.3的推出已经代表了现在时,那高尔夫显然会在不久后和甲壳虫一样成为“经典”。
伴随着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大众ID系列也将承载更多这个汽车巨头赋予它的期望。虽然作为先行者的它在一些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但从大众希望在未来制定新行业规则的野心来看,ID.3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既然一个汽车巨头愿意倾尽所能打造一个新的系列,它们自然不会简单。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