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收官之后,2019年将画上句号。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一年激流险恶,有进有退。
回到去年此刻,中国车市迎来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相信每个车企对这个信号的感知是有时差的,解读都不尽相同,走向也不同。
“认知开始的那一刻,就是舒适结束的那一刻。“
2019,是车市经历的第一个冬天,没有市场风口,没有政策刺激,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波动变化,各种合资合作关系也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分道扬镳?还是继续相守?是彼此拖累,还是彼此托起?是咬牙投入,还是煎熬观望?是改革重振,还是就地解散?入冬之后,几乎所有车企都会面临上述问题,或大或小。
回头想想,是第一次的负增长更可怕?还是28年的连续增长更容易让人晕眩?28年,真的很长,超越了绝大部分汽车从业者的工作年限和认知范围。
从90年代到现今,汽车人早已习惯在快跑模式中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接力。在张弛有度的经济体制下,一批批企业和创业者从”学着干“到”跟着干“,从”跟着干“到”单独干“,从”单独干“又到”合伙干“……总之,正因为大家都看好汽车行业,所以乐此不疲,不断涌入,提起“中国品牌”,大家总能踌躇满怀。
![]()
回顾一起增长的岁月静好,无论是千亿级的集团企业,还是产销10来万台的民营公司,都曾为这个市场注入过动力,是这波车市增长接力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造就了中国车企百舸争流之大观,培育出每年2000万辆新车规模的大市场。
这个体量,即便是转冷的2019年,依旧能够如此保持,只是格局发生了变化。
复盘入冬的2019,上半年海外品牌以“上打下压”的姿态侵蚀着中国品牌的大本营——SUV市场,即便连续占据榜首70个月的神车哈弗H6也曾一度被超越,引发一波唏嘘与集体焦虑。紧接着,随着有国五/国六的切换,在各种降价促销、甩货模式的带动下,不少车型“回光返照”后从此难寻踪影。下半年,海外品牌加大投入的SUV车型进一步发挥威力,逐步完善产品线,以求更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留给中国品牌发挥的空间变得更加狭窄……这其间,还有新能源补贴退坡,有三四线城市消费需求低迷。还有全球汽车产业的滑坡。
真的是越来越难。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市场下滑同期进行的是汽车行业发展环境在变化,汽车市场越来越开放,企业、市场、供应链各个层面的竞争更为复杂激烈。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指望从政策层面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几乎不可能——用时下一个流行的概念来形容,这就叫做“熵增”,即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
这或许就是市场竞争的本来面目,中国品牌没有什么光环和优待,消费者也不会为情怀买单,拼增量也好,存量竞争也罢,依然离不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依然是围绕目标客户不断开发新车型、投入各种资源,同时还要迎战电动化的新秩序——你下滑了,证明你没有在2000万+级的市场里找到位置,就这么简单。
2019年的下半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惨淡,也没有发生什么奇迹。只是可以注意到, 8月-11月,依然有不少中国品牌的数款车型以激流勇进的姿态取得了节节攀升的销量,带动全系产品努力逼近全年目标,甚至超越目标。
下周起,《车业杂谈》将以“激流勇进”为专题,盘点2019年中取得逆势增长的车企及中国品牌,解读销量增长背后的御寒逻辑。或许从它们的现状和走势中,我们能更加接近两个无可回避的终极问题:
第一,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汽车产业和汽车文化?
第二,“新四化”是大势所趋,未来,汽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期待更多汽车人分享你的感悟,期待更多读者提出你的见解,敬请关注。
![]()
别比了,TA们才是2019年最惨的人,请多一份关注!|车业杂谈漫画
“裁”出来的电气化之路|车业杂谈
能否普及V2G双向充电技术,或许会成为影响电动车发展的关键|车业杂谈
细绳拴大象!挣脱NEDC工况后,中国工况为何还要再等5年? | 车业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