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董梦帆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的报道
507天,这是从2018年7月10日到2019年11月29日所经过的日子。长时间的蛰伏与等待之后,一道划过欧亚的“光束”,照在了中国东海之滨的张家港——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项目终于落地,这不仅是自主品牌长城汽车30多年来首个合资项目,更是宝马集团对“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承诺的一次重大推进。
无论对于长城,还是对于宝马,光束汽车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去年长城与宝马签约的日子,恰好与特斯拉在上海确定其超级工厂落地的消息“撞车”;而今年光束汽车的正式启动,又适逢特斯拉刚刚推出了引发全球关注的纯电皮卡Cybertruck……
毫无疑问,当时间的车轮来到2020年代的大门口时,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车企不可回避的痛点——短短一个月内,我们见证了福特展示了纯电SUV Mach-E,大众在中国推出了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而为了向电气化转型,奔驰和奥迪一方面展开了巨大的裁员行动,一方面将重金砸向新能源领域。
在这样的节点上,长城和宝马携手捧出的光束汽车,显得如此的恰逢其时。在车市的“新四化”、特别是新能源的进程中,长城和宝马都算不上行业内最顶尖的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或许也是让二者联手的重要诱因之一。
长城多年来专注于SUV的生产制造,在双积分政策的背景下,提升燃效、获取正积分的需求极为迫切。虽然长城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欧拉起势不错,但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欧拉难以凭一己之力来与竞争对手抗衡。
宝马虽然早在6年前就推出了量产版i3车系,且截至目前在全球售出超过15万辆以上。但面对后来居上的特斯拉,宝马依然如芒在背——特斯拉在2018年的交付量就达到24.5万辆,比宝马i3、i8车型在过去6年里的总和还要多。当奥迪和奔驰都在加速拥抱新能源,e-tron和EQC先一步进入中国,宝马显然不能再落于人后。
早在2年前,美国《福布斯》杂志官网曾发布题为《是什么推动了这个超级火爆的科技经济?中国的进步!》的评论,明确表示中国已开始引领新科技时代,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尖端技术的孵化园。而在汽车行业的变革中,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重要的创新驱动市场。立足于中国市场实施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这是大势所趋。携手长城汽车打造光束汽车,体现了宝马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和战略重视,也是宝马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又一体现。
光束汽车的正式落地,意味着宝马在华的合资企业增至两家,而两家合资品牌的合资股比却有所不同——当中国法律层面已然松绑、宝马已坐拥华晨宝马75%的股份之时,光束汽车项目的双方合资股比却依然定为了50:50,这样的合资方式,一方面体现出宝马对于长城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能让宝马和长城双方保持相同的责任。“交流互鉴可以让光束汽车快速而完美的发光发亮。”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彼德博士如此透露宝马的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以往中国车企合资模式,光束汽车项目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合资形式,不再是中方仅提供土地与资金、外方提供技术,而是在双方平等、互补的基础上展开的一次全新共赢模式的探索。对此,长城魏建军曾将此次合作称之为“自由恋爱”的模式——这是一个刷新了“合资车企”定义的全新项目。在中国车市中,它将是一座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上汽大众、更不亚于特斯拉的独资建厂。
光束汽车注册资金为17亿元,项目总投资约51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为16万辆,预计拥有约3000名员工。根据规划,项目包括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两条生产线。纯电动汽车的研发试制部分建设内容包括技术大楼等研发用房,研究开发安全、环保、智能的新一代电动汽车。燃油乘用车制造部分建设内容包括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和试车跑道等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光束汽车所制造的燃油车,将全部用于出口,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它将是一个100%的纯电动汽车制造企业——这是光束汽车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在制造层面兼顾传统和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层面却又偏向于纯电动。很显然,新能源才是光束汽车的重心之所在。
宝马集团研发董事傅乐希致辞
从产品生产来看,光束汽车的产品将采用最新的技术与产品平台,整车的功能、品质、配置、性能都将满足全球市场的法规标准与客户需求。而光束的新工厂也将因此整合宝马与长城的先进生产理念,应用国际最前沿的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最终打造成为真正满足全球法规与市场要求的标杆工厂。
独特的新合资企业模式不仅在生产和研发层面,从光束汽车开出的新车,将不会挂上新品牌的LOGO,未来的MINI纯电动汽车将从这里诞生,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将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销往全球;而与之共线生产的,还将有长城旗下的新产品。由同一个企业制造的不同品牌车型,由长城和宝马两家车企各自的渠道进行销售。这在中国汽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电动化转型是宝马集团的战略重点,根据宝马的计划来看,截止到2021年宝马将拥有五款全电动车型,包括宝马i3、MINI电动汽车、宝马iX3、宝马i4和宝马iNEXT,涵盖了SUV和轿车。而到2025年,宝马新能源家族将增至25款,包括12款纯电动汽车,覆盖旗下所有品牌车系,预计销售占比达到15-25%。
除了在中国落子光束汽车,宝马还在本周宣布将投资4亿欧元对旗下的丁戈尔芬汽车工厂进行改造,为2021年开始生产纯电动车型宝马iNEXT做出准备。同时,宝马还将其全球最大工厂斯帕坦堡工厂的锂电池产能翻倍,以支持未来电动车产能。
光束汽车项目的启动也标志着宝马集团“2+4”战略的进一步落地——“2+4”战略,是宝马针对未来交通出行发展趋势提出的中国战略。“2”指的是宝马集团BMW和MINI两个品牌的核心业务,“4”指的是宝马的“ACES战略”,即“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服务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束汽车将作为宝马在新能源方面的排头兵,一方面在中国市场对新能源进行更深、更广泛地探索,另一方面承担着对抗吉利与戴姆勒合作的纯电smart项目的重任——MINI和smart这对老对手,在燃油领域的竞争正在延续到纯电领域。
而BMW品牌,依旧是宝马在中国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启动光束项目的同时,宝马集团也在加强对华晨宝马的投资,推动BMW品牌以及BMW品牌新能源战略的发展。就在光束合资协议签订的前一天,宝马集团宣布将与长期合作伙伴华晨集团继续合作,进一步拓展华晨宝马汽车在中国的成功。2020年开始,BMW核心系列的首款纯电动车型BMW iX3将搭载第五代BMW电力驱动科技在沈阳工厂投产,并将出口到国际市场。
光束汽车,不仅是光束,亦是新能源时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