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发布了旗下首款中型SUV威兰达。
诞生于TNGA-K平台,长宽高为4665/1855/1680mm,轴距2690mm。搭载两种动力总成,分别是2.0L汽油版,以及整合了热效率41%的2.5L发动机和THS II混合动力系统的双擎版。
但这些都不是威兰达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在我看来,很少有新车能像威兰达那样,还没上市,光凭名字就几乎注定在中国会卖得热火朝天。
要预测威兰达的未来表现,或许我们可以从近几年SUV的全球化现象说起。
SUV在全球几乎每个市场中的普及率都在不断增长,消费热度从传统轿车过度到SUV的变化大约是从7年前开始的,这种趋势仍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继续攀升。全世界的消费者显然都在传达这样的信息:SUV是他们想要驾驶的车辆。
在《The Grand Tour》第二季的节目中Jeremy Clarkson就曾经说过:“目前英国人购买的新车里25%都是SUV,有一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消费者会买它们——比如你开着小钢炮或者轿车,在路上看到庞大的SUV从对面驶过来,你会想‘要是我俩撞了我肯定是那个青铜级的,那我也买辆SUV吧’,SUV就像核武,只要某人拥有了其他人也会跟着想要……”
事实证明大猩猩还真不是在打嘴炮。
有外媒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SUV销量达到2977万辆,同比增长6.8%,同比增长数将近190万辆,销量在所有细分市场中均名列前茅。考虑到美国,中国和欧洲这三个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降温期,SUV仍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市场份额,达到36.4%,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2.5个百分点,这足以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即便是这个受欢迎的团体也不能幸免于市场的不确定性。SUV去年的增幅低于2017年,与2016年和2015年火箭式的增速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尽管在2015年和2016年全球SUV销量分别增长了21%和22%,2017年增长率降至12.8%,这仍然是两位数的增长,到2018年只剩6.8%。
这固然是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的自然趋势。此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加入该细分市场,新车型推动了销量的增长,消费者对SUV的需求意识日益增强也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但中国,这个过去十年里全球汽车销量爬升的主战场,2018年的SUV产销也不可避免地同比下滑3.2%和2.5%。
也就是说,当前全球SUV销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中国更是迎来史上首次销量负增长。
通常来说,一个市场的产品销量出现整体缩水,意味着这个市场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新造车企业一个接一个消失,自主品牌上半年市场占有率为39.5%,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跌3.9%,组成马太效应中消极表现最为明显的一端。另一方面,日系车上半年市场占有率增幅最大,从去年的17.8%飙升至今年的21.5%,是马太效应中表现最为积极的一端。
在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SUV销量前十的名单中,日系车型占据半壁江山,细心观察这10款车型,不难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是紧凑型或中型SUV。
也就是说,威兰达身处逆势上扬的日系阵营,又属于合资SUV中最受欢迎的尺寸,客观条件相当友好。
并且威兰达的主观条件同样给力。
首先,它是一台丰田。在可收集的官方数据范围内,今年前三季度能完成全年销量目标70%以上的汽车品牌只有六家(分别是广汽丰田、一汽丰田、雷克萨斯、广汽本田、一汽-大众奥迪、吉利),其中三家是丰田系的,威兰达所处的广汽丰田以80.04的完成率高居榜首。
其次,它的姐妹车型——来自一汽丰田的RAV4荣放自0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月销量普遍稳定在万台以上,在车市受挫的2019年依然可以刷出单月1.79万辆的逆风成绩。
第三,从玄学角度解释,它是一台SUV,而且名字叫“兰达”。上一款有着相同特征的车叫汉兰达,在华累计销量超过92万辆,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款接近一代生命周期末期却仍在加价卖的车。倘若让小米来卖威兰达,这车应该叫“汉兰达青春版”,就问你可不可怕。
种种因素综合到一起,我很难想象威兰达会出现销量扑街的情况——除非它贵得离谱,我想一向定价谨慎的广丰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在汽车市场“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前提下,推出一款“光凭名字就注火”的车,且这把火在年底的广州车展点起,更大作用是在不明朗的来年越烧越旺,延续香火,这不是毒奶,是威兰达真的隔着屏幕都透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