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限购的风吹起来了,新能源车这只猪会先飞?
线外邦 2019-11-25 12:03:58 1
在11月15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明确宣布,要破除汽车消费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政策。这一重磅消息,迅速成为了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并传出各种乐观解读:“买车的绝佳时点到了”、“大城市买车将全面零门槛”、“取消汽车限购更近一步” ……真的会取消限购吗?对车市复苏能有多大作用?取消限购谁会最终受益?
“国家行动” 越来越坚决
提振汽车消费是板上钉钉
从2018年开始,汽车消费的放缓,已严重拖累我国整体消费增速。到2019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0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876亿元,增长8.3%。与此同时,汽车行业却是背道而驰。10月份汽车产量继续下跌,总产量227.9万辆,下降2.1%。其中,轿车89.9万辆,下降8.7%。新能源汽车更是只有8.5万辆产量,下降39.7%。1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稳增长方案”,首次提出“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以促进汽车消费;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各地不得对新能源车型实行限行、限购;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逐步探索放宽或取消限购,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11月,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要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汽车限购放宽,直接目的就是拉动内需。一个明确的认识是:中国是人口众多、内需占比较重的国家,通过拉动汽车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能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事实上,在中国,汽车不仅仅是支柱产业,还应该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一,汽车产业能带动一百多个行业,汽车工业一年整体销售收入应该接近9万亿,对下游的拉动作用可能还要放大好几倍;第二,拉动就业能力特别强;第三,最重要一个,融合新技术能力。汽车几乎把这个时代所有的技术都能整合在里面:导航技术、5G技术、AI技术。这是关乎中国整体战略的,至关重要。因此,越来越坚决的“国家行动”也就不足为奇,提振汽车消费将是未来两三年的明确趋势,甚至会有更Power的政策措施出台。放开限购就能拯救车市?
恐怕作用不会大!
一边,是北京等地区严格实行机动车限购, 44万北京人在轮候新能源汽车指标,新申请者至少要等9年;一边,则是2019年前10个月,汽车产销量同比下跌10.4%和9.7%,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罕见低迷期;厂商和消费者都盼政府出手,那放宽汽车限购后,能扭转局面吗?在政策松绑之前,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石家庄、贵阳和海南9个省市实施了汽车限购。尽管数量出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但它们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600多个城市之中,其实依然只是少数派。因此,限购并不是汽车市场发展的最大枷锁,哪怕政策松绑板上钉钉,但对汽车消费的刺激也只会是短期的、局部的,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大。深圳:今明两年再增8万个中小客车指标,增幅达50%;广州:2019-2020年再增10万个中小客车指标;海南:9月起每月适量增加普通小客车指标;率先行动的这些省市,并没有全面放开限购,依然是谨慎、逐步、因城因地而不同。因此,放宽汽车限购对当地市场有明显的利好,但并无法形成整体效应,对整个行业的刺激效果并不显著。以最近一期摇号为例,10月26日举行的第4期北京市小客车指标摇号,2622人抢一个普通小客车指标。新能源指标也一号难求,北京今年个人新能源小客车指标5.4万个早抢光了,目前还有超过44万人继续轮候,新申请者至少要等9年,也就是2028年才能获得指标。北京网友吐槽了:“9年后还有没有纯电动车都难说,没准儿到时候都氢动力了”。但现实情况却不允许放开限购政策: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621万辆,而今年相关部门立下的“军令状”是, 2019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要控制在620万辆左右。北京市交通委近日对媒体表示,没有接到放开限购的相关通知。可以预计,京沪两地暂时是无法大量开放限购的,那么对车市的刺激效应自然要打折扣了,北京上海的消费者未来买车也不会变得更方便。所谓放开汽车限购
最终受益的或许还是新能源车
不过,按照我国国情,京沪地区哪怕有巨大的城市难题,响应中央政策也是必然之举。而在大势之下,唯一会得到巨大促进机会的,只能是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近日发文极力呼吁,北京上海等限购城市应迅速按照国务院三令五申的要求,明显放宽电动汽车购置限额。董扬认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应每年增加1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指标,其他限购城市可以少一些,全国放松总量应达到每年30万至40万辆。这样既可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又可以对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放缓产生明显的补救作用。”事实上,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中国的战略方向。目前的汽车产业里,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更小,有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所以更多的使用和提倡新能源车,可以让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上实现超越。按照设想,新能源车会采取更多、更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科技创新产品。新能源车销量上来后,对我们国家的电子技术、新科技、新产品又产生巨大的拉动。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要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要超过500万辆。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2019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售比去年同期下降45%。照此趋势,今年新能源汽车很可能是负增长,2020年200万辆的目标较难实现。如此现状之下,中央及地方要想“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同时不对环保产生较大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把购车指标和政策等向新能源车倾斜,以此更好引导汽车消费升级。会有汽车业的“苹果公司”吗?
我希望是在中国产生!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做过一期采访,试探城市居民的换车需求。广州居民孙静告诉记者,她家已经购买了汽车,近期不会考虑换新车。另一位广州居民徐琳也对记者表示,她们家已经买车很久了,目前各方面都表现很好,也能满足日常所需,所以暂时不会考虑换车。那么如果换车,是否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呢?记者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如果需要换车大概率也不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因为我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不够完善、配套不成熟。”2019年层出不穷的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以及多地政府补贴退坡,动摇了很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消费者换车需求的低落,以及破除汽车限购的“效果打折”,注定了我国汽车行业将进入企稳回升阶段,高速增长期不会回来了;这样的风口下,有机会飞起来的猪,依然只有新能源汽车。如同当年手机业的变革,在5G技术、无人驾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中,一定会有一家公司能革命性的推出令人惊叹的智能汽车,能推出让人无法抗拒的未来出行,也必定会引发庞大的中国消费者的换车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