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位网友留言提问,为什么同级别车型中,自主品牌的油耗普遍要比合资品牌的高?当时看到问题之后,小编还想找出一个特例来反驳这种论调,但是在查阅了小熊油耗历年的油耗大数据之后,才发现真的无力反驳。
![]()
![]()
举例来讲,在小熊油耗2016年之后的油耗数据中,手动挡紧凑型轿车领域里面,自主品牌油耗表现最好的是荣威360,1.5L+5MT版本的油耗为7.03L/100km,排在了第23位。这也是在前25位里面,唯一的自主品牌车型。
而自动挡紧凑型轿车领域自主品牌油耗表现最好的则荣威i6,1.0T+7DCT版本的油耗为7.12L/100km,排在了第12位,同样也是前25位里面唯一的自主品牌车型。由此看来,荣威车型的节油性在自主品牌阵营里,做得还算很不错。
![]()
而在中型轿车领域,合资品牌已经找不到手动挡车型,仅存的手动挡车型是1.6L+5MT版本的海马M6,凭借着7.95L/100km的油耗数据排在了第4位。自主品牌在中级车市场的存在感本来就低,如此看来,海马M6还算是一个小惊喜了。
![]()
我们知道车辆的燃油经济性,除了受到汽车质量、行驶阻力、行驶速度、车载电器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性能及匹配能力。
发动机有差距,但在小编看来也就是100分和90分之间的问题;至于变速箱,其实除了梅赛德斯-奔驰、本田等少数大品牌之外,大部分自主和合资品牌的变速箱都是走采购配套路线,例如爱信自动变速箱就配套给长安、广汽传祺还有一汽等厂商,而哈弗的8AT则是来自于采埃孚……那么为何在整体硬件配套方面没有明显差距的的情况下,自主品牌的油耗表现整体落于下风?
![]()
说到底,自主品牌最致命的整体短板其实是传动系统的标定匹配能力。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中国所有车企(包括上汽大众这样的合资车企),都不具备非手动变速箱的标定能力。以合资大众为例,在DSG变速箱的标定上,完全需要仰仗德国大众——尽管如此,合资大众也在变速箱标定上也吃过大亏,最早一代DSG变速箱故障频发就是个例子。至于自主车企们,在变速箱标定上只能依赖变速箱供应商。这就是为何同样配备爱信变速箱的丰田车还有大众车可以跑出很低的油耗,而同样配备爱信变速箱的自主品牌车型在油耗上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最根本原因。
变速箱的标定费用其实和变速箱的标定水平成正比。以大众朗逸为例,假设每台爱信变速箱的采购总价中,有5%是标定费用,如此一来以大众朗逸的销量来看,其标定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大成本标定出来的爱信6AT当然无懈可击。反观自主品牌,就算在变速箱的采购总价中列出10%作为标定费用,其标定费用的总价也不会太高。这就是问题的原因之一。
![]()
这就好比人家海豹突击队训练水平高,训练成本高,所以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特种部队;而普通士兵拿着海豹突击队同样的枪(发动机)和同样的的弹药(变速箱),战斗力却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是一个道理——说到底,自主品牌和洋品牌的差距其实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那么就有人问了,自主品牌为何不发奋图强,自己开发100%自主产权的变速箱呢?从现实角度看,这样做完全不存在技术问题;但是从经营的角度上看,很不现实。小编这里不妨举个例子,一个自主车企花大价钱研发自己的变速箱,再建一个变速箱工厂,结果每年才卖几万台车,算下来每台变速箱的配套价比其它品牌的变速箱采购价贵2万!你作为这家车企的老总你会怎么想?例如现在本田自己就是一个反面教材——8速双离合变速箱高不成低不就,配套车型少,销量低,成本居高不下……所以说,自主品牌厂商鲜有自己开发研制自动变速箱的,这其实是出于研发的成本和市场的竞争考量。
那么我们要如何改进这一短板?答案只有一个:销量。卖的车多了,变速箱的批量采购价就会降下来,而标定总费用也会涨上去,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匹配才会更好。目前吉利和长城就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
写在最后
对此,小编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非一日之功。现在不少自主品牌的产品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合资车型,三大件的研发和标定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