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标星「无道不孤」 收获有温度的旅行
每周一三五 11:30按时推送
Barton给我发了张照片:一个西式开放厨房里,一中国小伙正娴熟地往桌上摆放整齐的盘子里盛菜;十几个中国人围站在厨房,有的面带微笑,有的托腮思考,还有不少举着手机在拍照。
众人身后的落地窗外,是挡不住的自然风光 - 新西兰南岛壮阔的山脉和美丽的湖泊。
小伙身后的台面,放着一个标注potato(土豆)的大袋子,旁边是一个隔着手机屏幕都能嗅到香气的锅,锅盖里还沾着水蒸汽……
这场景,像极了一堂烹饪课的授课现场。
照片里身材高大,盛菜的小伙,就是Barton - 新西兰(西餐)厨师协会资深会员,曾在2012年获得新西兰白油雕刻组全国冠军。擅长烹饪无国界料理又热爱旅行,目前,他是一位「美食旅行线路策划达人」,而这张照片,是他服务的客人所拍。
「服务过多少客人我都忘了,没数。前几天接待了一个国家级的大人物,他刚退休不久,气场不要太大。(哈哈)」
「能写吗?」
「不能,完全保密的行程」
「我还经常接待大公司的大佬们,去年有个互联网大佬来新西兰玩,找到我,但被我拒了。我后来在皇后镇见到了他本人,他在超市买烤鸡和啤酒,我就站他后面。」
「能写吗?」
「别别别,他看到估计能气炸了!哈哈哈!」
服务过不少神秘大咖的Barton,在微信里和我聊起天来,喜欢在一句话的结尾打出「哈哈哈」的语气词,或是接一句「开玩笑」三个字的后缀,让我感受到了他新西兰式的Manaakitanga(毛利语:待客之道)。发生在Baron身上,那些「新西兰味蕾挑逗之旅」的故事,还要从九年前他拿到的一张假日工作签证讲起……
想见识「上帝的后花园」
参加烹饪大赛斩获冠军
2010年,23岁的Barton趁着新西兰发放假日工作签证的热潮,从数以万计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了当年1000张WHV签证中的一员。
从青岛飞到奥克兰,Barton的决定得到了父母极大的支持,「因为家里从事海运生意,我父亲的地理知识尤其丰富,对新西兰竟有着极高的好感度。」
那几年在新西兰取景拍摄的好莱坞大片《指环王系列》在世界范围影响很广,很多不知道新西兰的国人都在那段时间被这个国家的风景吸引。
一心想见识一下「上帝的后花园」和指环王中的「中土世界」,Barton好奇地踏上了「长白云的故乡」,一待就是九年。
初到异国就对西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arton在奥克兰一家学校开始了学厨生涯。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西餐厅打工,和世界各地的厨师聊天,每天看食材烹饪相关的书籍,加上自己的悟性、创新和勤学苦练,来新西兰的第三年,他就被学校推荐参加了The New Zealand Culinary Fare(新西兰烹饪美食节),并获得了「2012年度白油雕刻组」的冠军。
「在3000个学生里选500个入围者,分地区比赛,每个地区有20个晋级名额,最后得分最高的8位获得总决赛资格,然后,我,是冠军。哈哈哈」,时隔多年,提起当年得奖的事,他归结为「运气好」。
在比赛中崭露头角,Barton被推荐到奥克兰知名老牌连锁西餐厅工作,并在两年之内升任见习级总二厨(新西兰星级大厨/评委Eugene Hamilton餐厅总厨)。
学厨的日子虽然苦,但深爱美食他却乐在其中,「这里是最优质的食材产地,身边还有这么多循循善诱的师傅们」。
Barton尤其善于制作无国界料理,fusion菜系(融合菜系)。
「我更喜欢意式做法,再把中式(亚洲)、西式以及狂野的非洲、热情的南美风格加以融合制作出形态各异的美味。」
每到工作日的午休时间,他就在后厨给自己做一道独一无二的fusion料理,爱尔兰裔老板娘看到,总会羡慕地说,「又是美味特色午餐的一天!」
2017年,这个青岛小伙成为了新西兰厨师协会资深会员,拿到了官方授予彩色的印有Tian Ding(Barton名字)两字的厨师服。
这是新西兰厨师界崇高的荣誉,「普通的厨师服是白色没有厨师名字的,想成为资深会员们必须要有8位顶级认证‘黑袍’厨师(25年工龄含5年海外行业经验)或国家级名誉大厨(以上两种大厨是国际赛事的常客)里至少三位推荐才能获得此称号。」
原本一帆风顺当着西厨,Barton却渐渐感到了疲倦,「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后厨)做机械化的工作,有点疲了」。他想起了来新西兰的初心,这个被誉为100%纯净的国家,这么多大好山河,应该趁着年轻好好领略一番。就这样,他索性辞职,干上了导游。
独创「自选麻辣烫式」旅行体验
满足众口难调的胃
在新西兰干导游,一个人、一台车、一团游客,除了要解说,还要当司机,一人需兼顾所有旅行中发生的状况,没有助手,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一开始,Barton也像其他华人导游一样,带着常规的旅行团。在带团过程中,他发现,80%的旅行团都会千篇一律地带客人吃团队餐,可是不断涌现出来的优质「吃货」游客、或是对西餐文化不了解的客人,就会对当地局限的餐食水平(旅行社合作的一些亚洲餐馆)提出抱怨。
为了让客人能愉快的用餐,身份一名厨师的Barton开始在途中加入自己对西餐和料理的观点,给客人普及西餐的常识,包括这道菜的背景出处、食材的用料和做法。
「一般会在去餐馆的路上,为客人讲解,这时候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用餐时也少了抱怨。」Barton渐渐意识到,带团的方式是不是可以做些改变。
还有好几次,他接待一些自由行的国人,他们大多住在有厨房的度假屋,由于吃不惯外面的西餐,更喜欢自己做饭。
每到饭点,Barton就会去帮忙,从一开始的「场外指导」,或是客人烹饪中遇到什么问题需要纠错、救场,到后来,变成了他亲自下厨,为客人制作美食料理。
就这样,把行程中送客人一道亲手烹饪的美食,成为了他团队行程中的最大特色。
「我送新婚夫妻惠灵顿牛排的次数特别多」,聊到这里,他发来了一个捂嘴笑的表情。
随着出团次数的增加,经验也丰富了起来,Barton把他的旅行团称为「自选麻辣烫式」旅行,每个团的行程都是结合客人的预算和要求,由他设计,独一无二,「我始终会跟客人讲一句话,您可以使用各大APP查看其它游客的推荐,但那只是一个参考。」
他从不根据互联网的推荐来给客人订餐,「因为餐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的胃。例如有不吃鹿肉或野猪肉的客人,那我就不建议去某著名烧烤店吃他们的招牌南非烤香肠Boerewors。」
更夸张的是,这个「任性」的导游还会在旅途中恣意停车,拣取路边的野生食材(如草本植物,栗子,核桃,野浆果等等),也会去不知名小镇,到当地百姓家购买季节性区域原材料(如西海岸小银鱼等)。
他还结识了一个开中医诊所的干妈,和她的生物化学博士儿子,在他们的药理和科学指导下,结合自身对西餐的认知,原创出一道又一道符合中国人胃口的无国界美食。
用团友的评价来说,「每每出品的菜式必是赏心悦目又赞不绝口。」
当然,他偶尔也会遇到对食物挑剔又严苛的客人。「干了导游才知道,‘理解万岁’这句话有多重要。」
有次,他接待一个成都某知名饭店的老板,对方本身也是厨师。一开始对他讲的西餐没有太多感觉,直到尝到了Barton特制的照烧三文鱼和烤鸡肉后,便心满意足地要走了秘制的配方。
「现在他们还欠着我几顿回锅肉呢,说是我给他配方,他就邀请我去成都,‘血战回锅肉’!」
在100%纯净的新西兰「打猎」
是一种什么体验
新西兰的旅游网站上,有一句宣传口号:100% Pure New Zealand(100%纯净新西兰),Barton说,这可不是噱头,「百分百纯净」的概念是有理可循的。
「首先,是大自然的纯净,和城市里的一尘不染。普通的街道、即使在景区、海边湖边都不好见到任何垃圾甚至纸屑。这里还有能见度63米的毛利圣泉,小九寨之称的蓝泉步道,动物当总统的‘国中国’(还是共和国),南北岛‘水果小镇’,‘三文鱼小镇’等等。占世界高级淡水三文鱼出口量71%的高山淡水帝王鲑,能在这里存活,证明了这里的纯净」
「然后是人心的纯净。这里的460万居民就像电影里面的‘霍比特人’一样,欲望值低,待人友善,经常微笑。今年3月发生基督城枪击案后,新西兰更是全球最快全民响应自发捐款给受害者家属的国家(案发后12小时募捐近380万纽币)」
这个南半球最美岛国,在Barton眼中近乎完美。性格开朗的他还交往了很多毛利朋友,甚至能带团友进入一些神秘的毛利部落,亲身感受毛利文化。「只要有心,有胆(不怕沙蝇叮咬,全国都没蛇,放心),有空就能去。」这个会玩的小伙还分享了一段他去打猎的有趣经历。
据他介绍,打猎是西方社会里一种悠久的,浓烈社交性质的贵族运动。新西兰没有大型野兽,打猎算是一种维护生态平衡的活动。这里更是新手和顶级猎物追寻者的天堂。
良好的法律规定,跟着丰富经验的猎导,练习打把,新手也能驱车进入猎场狩猎,在无危险动物(或有野猪)环境中收获普通级别猎物,例如鹿,山羊,大野兔,袋貂。
顶级猎手在这里能追寻世界级的大红鹿,黇鹿(几百公斤重,取鹿角作为标本战利品),岩羚羊、以及直升机飞进雪山里狩猎,捕获喜马拉雅塔尔羊(世界唯一允许狩猎国)。
「鹿浑身都是宝,全身都是肌肉,作为料理达人,我肯定不会放过这些美食,对我而言最好的部位就是后腰肉(Back Loin),其次就是前腿的膝肉(Osso Buco);前者适合煎烤,后者适合炖煮。」
▲烟熏鹿里脊纯肉包
Barton又向我描述了小鹿的烹饪手法,「新鲜的小鹿被猎人处理过后,温体肉带着淡淡的草香,嚼起来富有弹性和清甜的口感,大只的鹿不建议直接食用,冰箱排酸48小时之后肉质香气会更醇厚,同时会冲淡野味带来的不宜口感。」
他说,越来越多的同胞开始接触并了解了「打猎」这项运动,「从些许紧张到沉迷其实是很快的,无风时,那种绝对的安静又紧张的感觉是无法言语形容的。但是请注意,狩猎真的会把潜伏在血液里的野性慢慢地释放,他们似乎能听到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燃烧!」
拜托不要总是一提新西兰
就是「皇后镇的大汉堡」
「拜托不要总是一提新西兰就是‘皇后镇的大汉堡’,新西兰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说起美食,Barton兴奋地停不来,「仅贝类海鲜(含软体类)一门为例就有3730种之多!」
他说要为网友好好扫盲,其中青口贝(绿贻贝)、各式生蚝、Pipi, Tuatua, Cockle, Kina(新西兰海胆), Pecten Nova(新西兰扇贝)都特别出名,制作出来的海鲜料理令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还有国人大爱的大红/青龙虾、南极深海小甜虾以及新西兰黑金鲍。
在新西兰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纯净的淡水资源以及充足的阳光,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制品和蔬菜,为当地原住民毛利人的传统美食「杭伊」(Hangi)提供了充足的灵感。
「当然甜品也决不能够错过,‘Hocky Pokey’口味冰激凌和‘帕夫洛娃’蛋白蛋糕是这边必吃!还有水果,新西兰红/白樱桃,黄金/绿/红奇异果,十几种口感各异的苹果,特有的斐济果(斐济没有哦),各式各样的好吃桃子,李子和杏……以及‘新世界’著名大国的美味葡萄酒」
说完,他还不忘留下一条温馨提示:「品尝完这一切美味之后,请三思后再去接触体重秤。」
我让他再介绍几样在新西兰必吃的菜肴,他选了新西兰国民食物「炸鱼薯条Fish&Chips」和馅饼Pie。在以英国移民为主的大环境下,炸鱼薯条是最受欢迎的!也是大部分国人都能接受的。
而这边的馅饼也很有特色,不同于美国的水果派,这边是酥皮,浓香芝士和各种肉类混搭的咸味派(国内北方可称作酥皮火烧,西南地区叫做肉锅盔)也深受当地人喜爱。
大晚上的,这家伙把我说饿了。
新西兰和中国有5个小时的时差,对话在我的饥肠辘辘中结束了。Barton不时给我发来照片,不是龙虾、就是青口、三文鱼。
我吐槽了一下照片的质量,想问他要几张摄影级的作品,他却说,「我做菜的时候非常专注,不会想其他东西,都是客人拍的照片,我自己也没怎么拍过」。
翻看他的朋友圈,第一条就是他为客人画的手稿,他的微博,还不时发过自己看的料理书籍、和料理的摆盘手稿。
采访一开始,我让Barton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他几乎没有犹豫,发出了3个词:德式工作风格,佛系乐天,善于创新。
当时看到这个答案,我没有多想,但听完他的故事,我发现非常贴切。
他对食物的认真和钻研,在厨房里的专注,确实是「德式工作风格」;他性格开朗,健谈又乐观,无论说话的语气还是文字的描述都透出「佛系和乐天」,他不停创新,步履不停的前进,无论是线路的策划,还是料理烹饪……
最后,他还不忘提醒我,来新西兰,请忘记那些攻略里的餐厅,和网红店,「新西兰这么好吃,一定要来尝一尝!」
点击开启你的定制之旅
# 不孤旅行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