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选车颜值为王,空间为皇,安全性日常忽略,我们在讨论一辆车的性能、操控性、空间等时,应该都是建立这辆车的安全性足够的前提下。但现实是,国人对于汽车安全问题的认知依旧肤浅——更多国人购车更在意的是汽车外观,其次是操控或者性能、配置、空间等,而往往忽略安全性这一最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只有在事故发生后才会意识到安全性这一‘隐性’部分对于车辆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主要通过CIASI的碰撞结果汇总来看看国产自主品牌车与合资车在安全性上的差距。
作为消费者了解一辆车的安全性最权威的途径就是各测试机构的报告了 。国内这样的机构有两家,C-NCAP(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中国新车安全评鉴协会,隶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研)和CIASI(China-Insurance Automotive Safety Index,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简称中保研。
![]()
因为两家机构所站立场的不同和在碰撞车型选择和标准制定上的差异,导致其在碰撞结果的权威性、可信度上后者高于前者,前者被戏称为“五星批发部”,后者测评结果可与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比肩。
自主品牌进步大,但与合资仍有差距且两极分化严重
![]()
C-IASI通过四种测试: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测试、座椅与头枕对乘员的保护来评价一款车对于车内乘员的保护程度,四项成绩汇总,得出总成绩,每一项,都会用G、A、M、P来表示。
G (优秀)评级相比 P(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70%,
A(良好)评级相比 P(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64%,
M(一般)评级相比 P(较差)死亡可能性降低49%。
目前为止共测评了36款车型,涵盖时下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各类型的车型。
整体来看,我们可以看到:
1.颠覆传统认知‘欧系车最安全,日本车皮薄不抗撞被颠覆’
抛开‘耐撞维修’这一项,前面得分最高的7个车型,日系车占5款,欧系车仅沃尔沃一款上榜,一直以安全性见长的德系车却不见踪影。
其中表现最佳的奕泽在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座椅头枕、辅助安全、行人保护等几方面均获得了G(优秀)评级,耐撞维修经济性也获得了A(良好)评级。
一直以安全性好著称的沃尔沃在中保研的安全碰撞测试中并没有取得最优秀的成绩,其销量担当XC60虽然在正面、侧面碰撞等6个维度都获得了好评,但是耐撞维修经济性却是差评——“轻碰撞重维修”仍旧是沃尔沃的主要问题。
![]()
![]()
德系代表品牌大众在测评结果中也不甚理想,可以看到大众途观L在测试中正面碰撞项结果为较差,这有点出乎意料,因为正面碰撞获得差评意味着驾驶舱被侵入明显,往往伴随着A柱变形甚至折断,对于车内乘员的危害性不言而喻,这与大众普遍认知相违背。
2.大部分自主品牌车辆的安全性,已经可以媲美合资品牌
![]()
![]()
以领克01为代表,拿到了全G的好成绩;长城VV5紧随其后,也取得了总分A、四个分项G/A/A/G的成绩,算是可以打平宝马3系;
![]()
![]()
而众泰T600、传祺GS7,也都有不错的表现。
![]()
其中瑞风S3与艾瑞泽5都综合表现尚可,属于平均水准。
3.自主品牌两极分化严重
测评肯定有好有坏,在自主品牌中我们看到好的车型已经跟合资车平起平坐,但也有较坏的情况。
![]()
![]()
![]()
像比亚迪宋MAX和宝骏510、风神AX7,这次就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当然这类车型综合表现较差有成本价格的因素在内,不过毕竟生命无价,人人平等,在安全性上这几款车型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4.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普遍较差
![]()
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这一项上,所有测试车型中只有斯柯达的科迪亚克获得了好评,不过遗憾的是,这款车销量却并不火爆,月均销量在3000台上下。
之所以会出现绝大数车型在这一项上的测评结果都不理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这个与车辆的安全性能关系不大,其主要是评价的是低速碰撞后的修车成本,相对而言这个指标对用户选车、买车参考价值很小。所以在这点上,不管豪华、合资还是自主品牌,绝大多数车型这一指标都是P评价,就很好理解了。
结语
可以看出合资品牌在安全性上比自主品牌车型更胜一筹,并且像日系车皮薄不安全等谣言也被戳破。国产车型近年进步确实可观,但在安全性上,两极分化严重。
需要说明的是中保研采取的是分级排名制,这份成绩汇总只是针对车辆安全性进行了测试,并非代表车辆整体性能得分。但是选购爱车是这份报告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车郎中提醒各位车友,车辆安全性固然重要,但遵纪守法,安全驾驶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