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媒体老师说这辆小鹏G3是正向研发的电动车,但实际上小鹏官方并没有直接承认过这一点。那么对于没有任何造车经历、部分人员来自广汽的小鹏来说,这辆G3究竟从何而来?其品质是否值得信任?今天从防撞梁开始看看这辆车。
如果视频无法播放,长按下图,点击“识别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大飙车
![]()
![]()
拆开之后,并没有看到任何形式的行人保护泡沫,前防撞梁是双层辊压钢板结构,厚度仅为1.14毫米,宽度覆盖62.36%的范围,整体结构类似于早期的丰田车。其实,我们还想到了另外一个品牌,就是广汽传祺,我们拆过的GS7、GS8、GA4、GM6无一例外都是这种结构。
虽然没有行人保护泡沫,但却有一根行人防卷入的钢管副防撞梁,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副防撞梁的支撑架没有与副车架或防撞梁连接,而是直接连在主动进气格栅的塑料板上。哪怕发生轻微碰撞,都会造成主动式进气格栅损坏,增加维修成本。下方有一个主动式进气格栅,上方用塑料罩遮住,形成一个导流槽,使空气只能从下方导入。这种设计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之前拆过的特斯拉Model 3也是同样的设计,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车头比较“尖”,上面没有进风口。
自动驾驶毫米波雷达的安装位置,与我们之前见过安装不合理的车一样,都是固定在防撞梁上,并且用非常结实的铁架进行固定,但下方有行人防卷入的副梁在前面保护,虽然不如国际大厂成熟,但相比之下,这款车还算做得不错。![]()
前吸能盒结构比较完整,有溃缩诱导褶皱,并且是可拆卸结构。纵梁前段也有相应的溃缩褶皱,这种设计思路往往能在一些老的日系车上见到。![]()
由于这辆车的防撞梁宽度不够,自然无法更好应对小面积偏斜碰撞。因此在翼子板处延伸出一根弯梁,通过一根横梁与纵梁相连。这种设计方式,我们在本田XR-V、缤智上也见过。![]()
![]()
相比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只是一个单层冲压钢板,宽度仅能覆盖58.99%,厚度仅为0.89毫米。虽然没有打破CS35 PLUS后防撞梁0.7毫米的记录,但在我们拆过车的测量数值中排行倒数第三,徒手都能晃动。
![]()
后吸能盒看上去同样单薄,但溃缩褶皱和打孔都比较齐全。结构设计和我们之前拆过的本田XR-V也极为相似。
![]()
尽管说后防撞梁要凸出后尾箱门一点点,但如此的后防撞梁,后尾门在低速碰撞中受损的风险同样很高。位列“三甲”
由于和广汽有一定渊源,我们在这辆车上看到了老款丰田和传祺(模仿丰田)的前防撞梁,以及类似本田XRV、缤智的后防撞梁,并且用0.89毫米厚的单层冲压后防撞梁挑战了一下我们的数据表。虽然没能“夺冠”,但也在“三甲”之内。
此外,我们从前后防撞梁的设计上,能看出很多信息。比如,一些位置的设计都非常“日系”,就连侧面的加强弯梁都与本田相同。这可能就是小鹏不提“正向研发”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这辆小鹏G3究竟是什么?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拆车内容。(本文及视频中的测量数据结论观点仅对此辆车负责)小鹏G3防撞梁评分
![]()
![]()
![]()
长按点击“识别二维码”,进入车商城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车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