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题度来说,蔚来从来都是赢家。
8月份的裁员和免费换电的热点未消,蔚来9月5日晚宣布拟发行2亿美元可转债的消息又带来流量。
一如既往,褒贬参半。
从2018年度财报出来后,亏损阴霾一直缠绕蔚来。此后,股价下跌,销量不振,裁员,特斯拉曾经遇到过的麻烦,在蔚来身上一一出现。
对李斌(蔚来CEO)来说,这是蔚来创立以来最艰难的时刻。面对外界的各种质疑,蔚来走到尽头了吗?
无可避免的减法题
蔚来最近一个月的信息量很大。裁员1200人,拆分NIO Power并寻求独立融资,拟发行2亿美元可转债……这些信息组合起来,传递出一个信号:蔚来的生存压力确实不小。
![]()
2019年是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年,蔚来这样的处境并不令人意外。
从年初开始,十几家新势力相继被曝光停产、裁员、欠薪,头部企业中的蔚来、小鹏、威马也相继中枪,频频出现资金危机、技术纠纷、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这是造车新势力在商业化过程中无可避免要面临的成长痛。
对于奔跑在最前面的“新势力第一股”蔚来汽车来说,其所面临的困难也更超前。
在初创阶段,蔚来以“财大气粗”而闻名:以高于市场两三倍的工资疯狂向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挖人;一场发布会豪掷8000万人民币;不惜一切代价为车主提供一对一优质服务。
蔚来到底烧了多少钱?答案是260亿元。这与蔚来累计获得的融资额度(超过42亿美元,接近300亿人民币)相差不远。
也就是说,蔚来融来的钱快花光了。
蔚来的收入又如何?截至7月底,蔚来今年的交付总量为8379辆,ES6与ES8两款车的累计交付总量为19727辆,这样的销量显然难以填补蔚来的资金窟窿。
穷则思变。收缩,瘦身,调整,成为必然选择。
尽管裁员一事引来舆论界对蔚来生存状况的质疑与担忧,但这是个明智之举。
蔚来一开始用高薪吸引各路人才进来,这些人才来自四面八方,有汽车国企、汽车合资企业,还有零配件以及科技公司,组合在一起,谁也不服谁,难以发挥出1+1=2的作用。裁员,删繁就简,虽不利于名声,却相当实用。
而针对ES8与ES6的首任车主推出终身免费换电服务,证明了经历过资金危机的李斌,更懂得怎么把钱花在点子上了。
![]()
技术与安全是最大的坎
对于一个产业升级转型的推动者而言,在成功之前,无可避免要活在争议之中。即使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蔚来未来的道路也不会风平浪静。
通过裁员、发行债券、拆分NIO Power,蔚来的资金压力可获得一定缓解,但未来还会面临更多难题。
当下,造车新势力的三家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遇到了麻烦。蔚来资金吃紧,威马被吉利起诉索赔21亿元,小鹏遭遇车主维权,三家企业各自遇到的困难,正是新势力在造车过程中要跨越的三座大山:资金、技术、产品质量与安全。
在新势力商业化进程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成长的烦恼”。
汽车是典型的重投资、长周期行业,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缺一不可。
凡是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问题,对新势力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技术与安全。
有调查发现,与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生产的电动车,安全事故相对较少,这说明传统车企的技术积淀与安全流程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新势力所缺少的。
今年上半年,蔚来ES8多次出现自燃事故。电动车自燃虽然不是蔚来的“专属标签”,就连特斯拉也无可幸免,但电动车安全性,是摆在包括蔚来在内的所有电动车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斯拉成立十几年仍在亏损中负重前行,今年5岁的蔚来,往后必将面临更多麻烦。而李斌,做好准备了吗?
![]()
大事君观察:
能屈能伸,方能成事
毫无积累与沉淀的新势力,在造车过程中无可避免要走很多弯路,交很多学费,但这些都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
新能源的风口逐渐关闭,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业界普遍的观点是,数百家新兴车企中,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超过3家。
李斌是真心实意在造车,这一点,对于其他大部分打着电动车的幌子行圈钱之实的PPT企业来说,难能可贵。而从蔚来瘦身、收缩和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李斌有想法,但不固执,面对困难愿意改变,这一点更为可贵。
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事。
在李斌的努力下,蔚来的品牌知名度、用户口碑和资金实力,在所有造车新势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新势力最后只能存活三家,蔚来占一个名额是大概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