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市下滑逐渐变为常态之后,好像这种下滑慢慢地成为了自主SUV市场的收缩。从销量榜单的变化我们就能发现,自主SUV从之前占领榜单前十的七席,到如今只剩下三席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合资SUV在不断地压缩自主品牌地生存空间,换句话说,汽车市场已经到了真正对拼实力的时候。
![]()
自主车企也察觉到了这场挑战的到来,所以最近很多厂家都在采用同一个应对措施,那就是加“Pro”和加“MAX”。继吉利博越Pro和荣威RX5 MAX之后,前几天东风风光也在基于580的基础上,推出了加长版本的580Pro。当时其实我有点乱,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是580中期大改款的,东风风光却推出了580Pro,而且还要两车同堂销售,这个套路最近仿佛席卷了整个自主圈子。
![]()
新车定价的区间是9.29-12.09万,比580的售价高出了一万多,其实很多消费者应该都想知道580Pro对比580有哪些提升,新车具体的定位是什么?今天会长就来给大家好好点评一下。
![]()
Pro的价值体现在哪?
首先最基础的尺寸优势,全新580Pro的长宽高分别为4715*1845*1715mm
,长度相比之前的580增加了35mm。其实从外形上几乎是看不出尺寸的差距,因为它们的宽度和高度都一样,即便是走进后排,这35mm也很难在腿部空间体现出来。之前风光580的消费群体,都是被它空间的卖点吸引到的。作为10万级以内为数不多的中型SUV,580Pro只能说是继续把空间这个优势保持住。
![]()
其实在会长看来,这次风光580Pro相比于之前在动力上有个很大的变化。老款580的只有1.8L车型更新了国六动力,1.5T车型已经是等着退市。而全新的580Pro则是全系标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1.5T发动机,还分为了220T和280T两个不同功率版本,低功率只有手动挡一款车型,高功率则是匹配CVT变速箱。从这个布局其实就能看出来,新老580其实在定位上就减少了很多互斥的地方,尤其是作为1.5T版本作为之前580的主销车型,如今很显然是要给580Pro让路。
![]()
除了动力都升级到了国六排放以外,全新580Pro在外形方面也有意思变化,全身的轮廓基本维持原样,但前脸采用了跟风光ix5一样的浮点放射形状,不难看出这是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之前其实我们就基于过风光580外形设计高度的好评,它的整个造型给人感觉是相当成熟没有槽点的,而同级很多对手都还有着微面的影子。
![]()
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全新580Pro上的15.6英寸超大中控显示屏也是一大亮点,这个尺寸就跟顶配的Mac book pro相当,还有科大讯飞飞鱼OS 2.0AI驾驶系统的加持,它在整个人机交互层面虽然谈不上领先行业,但对比同级还是有优势的,最起码它有一定的可玩性,大屏即正义。
![]()
一开始我们提到,车市的下滑,自主SUV市场不断受到压缩,其中风光580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当初它也是登过销量榜前十的车型,与宝骏560并驾齐驱,后来随着5-10万级别的SUV市场慢慢趋于饱和,宝骏560选择直接退市,而580也在慢慢地被往后排挤。
![]()
经济大环境的遇冷,势必会冲击一部分入门级消费者的买车欲望,我们把这部分入门级消费者理解为“首购”用户,而风光580的定位则是符合绝大部分“首购”用户的需求。入门车的价格区间拉得越低,汽车的普及就越广,整体的销量就更高。但是如今整个经济环境下行,很多原本有潜力成为“首购”用户的消费者已经打断了买车的计划,进而到这了这些入门级的车型市场越来越窄,反而是价格往前推进,把定位拉上来才会有更大的市场。
![]()
全新风光580Pro除了铺开产品矩阵之外,也颇有点拉高产品定位的意思,因为它的主销车型正好跨过了10万级这个分水岭,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来,它的整个定位是产生质变的。
什么群体可以选择580Pro?
其实风光580Pro的卖点上面已经基本说透了,至于选择它的理由,我想大家心里也非常清楚,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整个动力水平,风光580Pro都是十万这个级别里面比较有竞争力的,再加上它还有580之前庞大的保有量做背书,在后期的维护保养和保值率这块都有不差的保障。
![]()
在十万级的自主SUV里面,你要选一个七座的车型,而且整体的设计看起来还要比较贴合主流的,那风光580和580Pro是你为数不多的选择。如果七座不是刚需,那580Pro的竞争对手就比较多,尤其是现在长安CS55、奇瑞瑞虎8以及吉利缤瑞的产品口碑都非常好,而瑞虎8更是在尺寸上就能够与风光580Pro正面竞争。
![]()
因此,其实580Pro的主战场还是在10万级七座车的市场,没有七座这个刚需,确实找不出一个强硬的理由去买它。
写在最后
看到自主品牌这么多主流车型都推出Pro或者MAX版本来增加产品矩阵,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合资竞品面前的并没有还手的硬实力,单车实力拼不过,“1+1>1”这个策略就是最稳妥的,没有什么比保住销量更重要。当然,这都是解决短痛的“特效药”,如果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点,那还是要把力量集中在单车实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