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都践行着这句话: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带上交通工具!比如上地铁前,你的大包小包一定需要过安检,如果带了一瓶“水”,那一定要喝一口证明这玩意儿无害才能通过;飞机的安检更加严格,不仅要检查大包小包,还要搜身,防止乘客在身上夹带危险物品。总的来说,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不要携带具有一定杀伤性和潜在危险性的物品。
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总会有人忽视。从极度自私的角度,不管不顾他人的安全,难道连自己的安全也不顾了吗?
![]()
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明基医院附近,一辆网约车爆燃后撞上花坛,造成一死一伤。这样惨痛的事故,直接原因就是乘客将电动车锂电池组带上了车。正常来说,锂电池组没那么危险,不碰不撞它,它不会自燃,可乘客携带的这个锂电池组是有故障的,是需要维修的,在网约车上遭到颠簸,就直接自燃了。
![]()
根据警方的通报,该乘客左手携带塑料袋装的食物,右手携带这个待维修的锂电池组,上车大约6分钟,后座突然冒烟起火。起火事故的结果就是驾驶员后背、左腿烧伤,乘客当场死亡。
可能有车友会问,锂电池组起火这么快吗?他们当时看到冒烟起火,连逃跑的时间都没有吗?是的,锂电池组起火的速度就是这么快。
今年4月份,在上海市某地下车库中,一辆特斯拉电动车突然冒烟起火,最终连带烧毁3辆车,造成巨大损失。这个事故中,从冒烟到起火爆燃,前后就4秒钟,不敢想象要是当时车主在车上,他是否能够在4秒内逃出来?
![]()
对了,汽车冒烟还是从车库的监控中看到的,车内的车主可能根本没机会看到烟雾,也就是等到起火他可能才会注意到。现在想来,幸好车主当时不在车上,不然可能比此次网约车的司机还惨。
如今,锂电池基本随处可“见”。手机、充电宝、音箱等可充电小电器上,全都有锂电池。正常情况下,锂电池被保护的很好,不易自燃。比如手机电池可能因为不正确充电会有鼓包现象,但一般不易自燃,这是因为锂电池外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要是这层外壳质量较差或者被刺穿,那么锂电池自燃的概率就提高了不少。
![]()
在2016年闹的沸沸扬扬的三星手机自燃事故中,由于手机本身追求轻薄和多功能,导致电池空间被压缩,但三星依旧使用3500mAh的大容量电池,结果就是由于空间和结构被过度压缩,电池的保护壳太过脆弱,于是在日常使用中,只要手机遭受碰撞、挤压,就有很小的几率导致手机自燃。
![]()
简单来说,只要电池合格,不要在物理上对电池进行破坏,一般锂电池是不会自燃的。在本次网约车事故中,锂电池组本身具有故障,需要维修,乘客却将其带上车,在车上颠簸几下,最终酿成惨剧。
回顾本事件,根本原因就是乘客将危险物品带上了车。诸如此类的危险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因为待维修的锂电池本身就是危险因素,尽量避免使其遭受撞击。在平时,应该远离危险物品,比如避免在室内给电动车充电,避免夜间在床头给手机充电。
![]()
另外,也要好好保护带锂电池的电子产品,避免使其遭受撞击、刺穿等摧残。充电宝内部电池本身就有保护,再加上充电宝的外壳保护,只要内部电池的质量不差,一般是不会自燃的。所以购买充电宝一类的产品时,最好选购有质量保证的品牌产品,避免出现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自燃事故。
车叔总结
经过此次事件,我们应该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在生活中,要时刻具备安全意识。不仅自己要远离可能发生危险的物品,看到他人携带时,也要远离,在安全的情况下劝诫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