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塔主
![]()
我猜说出名字时会有好些朋友不知道这个玩意儿是啥。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倒不是因为名字,而是先看到的图片。![]()
“坐落于石渠县扎溪卡草原上,城堡高4至13.6米,长宽有百米见方,是一座近四方型的石头城,正面长73米,左宽38米,后面70米,右宽 47米,完全由雕刻经文的玛尼石片砌成“。(注1*)![]()
![]()
一座雄伟的纯手工制作的城堡屹立于偏远辽阔的扎溪卡草原,怎能不让人心神向往呢?![]()
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格萨尔王感兴趣,也不是我对藏文化有研究。只是想去看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城,希望能够亲眼一睹成千上万块“小石板”累积为一座城堡的样子;非要再说些原因的话,是它离成都足够远,有足够的高原山路。
![]()
![]()
有多足呢?离成都1000公里,松格玛尼石城所在的石渠县是四川最偏远的县城,也是离四川省会最远的县城。就不嘴贫了,让我真正动身出发的原因就是想开超长途高原山路。![]()
![]()
出发前对所要驾驶的车对车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筛选,最后在某嗨租了台大众探岳,330低功,四驱。![]()
![]()
![]()
第一天换到我开探岳已是晚上八点多。当日折多山大雾,虽然已经在夜晚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刚上手它还是在非常小心驾驶,慢慢开到新都桥镇。![]()
翻折多山的一段和下午拿到车挪车的那么一会时间,探岳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油门轻快响应也跟得上,低速时整个车厢会给你以往日系高级车善于营造的那种“像是漂浮着“的高级感。坐垫该长的长,靠背该斜的斜,整个车座椅都很适合长途乘坐。![]()
唯一让我不满的是夜晚在折多山转一个回头弯时,因为车速稍快我带了点刹车入弯它立马就给了我非常严重的推头回馈。很少把SUV开去折多山,加上车速也的确不慢,当时没当回事。![]()
1000公里对生活在中东部的朋友来说就是一个朝发夕至。在川西,除了当兵报伞兵能日袭1000公里,还有什么办法?所以我们把路程拆成两天。第二天的行程里探岳延续着第一天的优良表现。距离石渠县城100多公里的海子山,因为新路翻修所以改道旧道翻越,旧道就是一个泥、沙、石堆起来的车辙。![]()
翻越垭口后在垭口经幡旁发现一处下山“近道“,遂激情尝试。在快要回到主路时眼前出现了三个相错落之深的大坑,这就是个完美的交叉轴考验现场。然而探岳稳得一匹,非常出乎意料,这段文末的视频有具体呈现。![]()
![]()
![]()
![]()
![]()
![]()
![]()
![]()
![]()
![]()
![]()
![]()
![]()
![]()
![]()
![]()
![]()
显然,三个带着相机走川西的人混到了一起,按时赶路这种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有,那就是有人高反。
第二日行进石渠县已是半夜11点。可能是神话包裹的石渠看我们仨实在是不准时,一路又是拍薰衣草;又是拍车;还做夜里的追闪少年(追闪是什么?是追着闪电要给它拍照录像)给我们来了个小小的惩罚——刚到石渠就下极其夸张能把人脑门锤懵的冰雹,这就是石渠给我们的接风礼。
![]()
![]()
时间来到第三天,享受昨夜完美串串后(当然,陈同学晚上高反给吐完了)早晨出发心情格外好。从国道转入一个破烂桥,一头扎进了通往这块格萨尔王寄魂城的快速通道。也正是在这条路上才注意到探岳的出力转速已经到了2100转上下,这时候的探岳行进起来就只会两个动作——缓慢前进/全速前进,想要用脚稳住时速成了件特别困难的事。![]()
![]()
山谷间距能拉出一片草原的路上,哪还管他什么几转来劲什么时候降挡。只想在这条路上尽情奔跑,和天上的鹰,地上的牛,坑洞的草原鼠。![]()
![]()
到达目的地。透过前挡望见个四四方方造型的“大户人家”,和周围巨大山脉比起就像北京城里的一格院子,走近怼到脸上叠叠片片的玛尼石开始显现出来,出于本能你会凑近去看着一片片石头是否真有经文。靠近城堡的路上你会发现整座城堡都陷进了地里。![]()
![]()
大概,这就是修房子不打地基的坏处?
一说“因为坐落于冻土, 一般认为地下下沉 部分和地上部分一样高度”(注2*)所以松格玛尼石城除了有“格萨尔王寄魂城”这个名号外,还有“永远长不高的石城”之说。
![]()
石城外围有一层4米高“城墙“,”墙面“的龛洞供奉着格萨尔王和岭国30员大将石刻。(注3*)
龛窟里的“神话人物”就和玛尼石城的起源有着莫大的关系,翻阅的资料都把玛尼石城的开始指向了民众自发为纪念格萨尔王记忆岭国将领这说法。到公元 l6世纪初,大德白玛仁青进行扩建,再经当地民众不断堆垒形成今天气势恢宏的玛尼石城。若照这个说法,松格玛尼石城最早建筑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也正是这样世俗的起源,宗教的发扬,让松格玛尼石城成为了不是只单纯信奉神明而是世俗与宗教合二为一的朝圣地。
![]()
![]()
“城堡”内有狭窄的通道可通行,但通道处被铁门锁着,没有尝试进入。跟随前来转经的藏民围着玛尼石城转了两圈,转到一半时在背面”眺望“到了远处山脚下密密麻麻的白色帐篷,那是前来朝圣的人们的临时住所。![]()
虽是无信仰者,但看到如此数量的玛尼石堆成一座城堡内心难免小感慨。佩服那些八方来,就为转一转玛尼石城,为它添片石头的人。![]()
叩拜和转经的民众缓缓转悠,
小孩拉着母亲衣角,眼神坚定好似真的,
年迈的老婆婆结队转经,累了就在右侧的长凳上聊天,拉拉家常;
感觉和在城市里看到的围着广场跳舞的舞队,
唠嗑斗地主打桥牌的老爷爷,
调皮过家家的孩子们,如出一辙。
这只不过是换到了有4000米海拔的草原上。
![]()
![]()
![]()
![]()
注1* 注2*《四川石渠县石刻艺术的保护研究》 —李 隽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35卷第6期) 注3*《石渠格萨尔王文化探索之旅》—杨嘉铭(《中国西藏》杂志 200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