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最近的日子可谓水深火热。高层动荡、业绩缩水、裁员、降产能等等一系列负面关键词环绕在侧,让其不堪重负。而此次危机不仅体现在中国市场,更是波及整个日产的全球市场。
近日,日产宣布,2019年第二季度的纯利润同比下降了95%,同时宣布将在未来的三年解雇1.25万名员工。这是日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10年之内面临的最大营业危机。那么,昔日巨头如何会走到这一步?
![]()
日产被两田甩开,昔日巨头严重掉队
丰田、本田和日产并列为日系三巨头,但戏剧的是,寒冬侵袭之时,两田在华依旧风风光光,而日产却惨惨淡淡,被两田远远甩在身后。
根据日产发布的第一财季报告显示,日产营业利润暴跌99%,至16亿日元。而2018年全年,日产营收为11.57亿日元,同比下滑3.2%,营收利润为3182亿日元,同比下滑44.6%,创下10年最低记录。
![]()
销量方面,今年4-6月份,日产全球销量为123.1万辆,同比下滑6%。其中,6月份在华销量为101681辆,同比微增0.8%;1-6月累计销量为532105辆,同比仅增0.3%。跟两田相比,增幅之小可谓寒酸。
至于具体车型,几大“扛把子”表现也均不如两田亮眼。尤其“顶梁柱”换代天籁,销量更是远不及雅阁和凯美瑞,甚至被网友称为最失败的换代天籁。6月份仅卖出8200辆,1-6月也才共卖出37131辆。这个成绩不用提雅阁和凯美瑞,就连君威和迈锐宝都比不过,实在愧对天籁“主流B级车”的名号。
![]()
而逍客虽然在6月创下单月最高销量纪录,热卖14926辆,奇骏也连续多月稳居SUV细分市场销量前三,轩逸更是在6个月大卖20.96万辆,但在口碑方面,轩逸和奇骏却双双登上2019年1-6月投诉榜前十榜单,隐隐暴露出质量问题。
查看投诉内容,会发现问题主要出在变速器上。车主对于奇骏和轩逸的投诉几乎一致:变速器异响、顿挫、故障灯亮及发动机烧机油等问题长期得不得解决。实际上,轩逸去年就曾因制动问题存在安全隐患而被大面积召回,如今又高居投诉排行榜第6名,口碑有崩坏之势。
![]()
而当日产日渐呈现颓势之时,同为三巨头的丰田和本田却在加速产品换代更迭的速度,这其中包括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应用等等。而日产却停留在啃老本的阶段,尽管依赖过去积累下来的影响力,销量和口碑还不至于崩得太快,但显然一些问题已经暴露。或许这就是两田依旧风光,而日产日渐衰颓的原因吧。
裁员,降产能,做法老套恐难解危机
业绩下滑,营收缩水,面对如此困境,日产的应对措施却显得有些老套。裁员、降产能等方式在过去或许会管用,但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却或许无法解决企业危机。
据了解,日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5万人,削减10%的产能和产品线。而在去年的时候,日产裁掉了4800位员工,每年减少了300亿日元的成本。这就意味着,裁掉1.25万人的话,每年可减少近千亿日元的成本。
![]()
从数据上看,裁员确实让成本缩减了,但这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很显然这个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彻底解决困境,必须要找到日产的症结所在。在笔者看来,日产最大的问题在于整个品牌溢价能力下降,产品更迭速度慢,产品竞争力不足。
![]()
我们来整理一下日产的车型便知。首先看轩逸,其竞争对手朗逸、雷凌都完成了换代,而卡罗拉也将在下个月迎来全新换代。毫无疑问,属于轩逸的市场正在一步步被分走。而日产的应对措施是采用两代轩逸同堂销售的模式,这也暴露出,在最走量的价格区间内,日产除了轩逸,已经没有应对车型了。
![]()
再来看小型SUV领域,逍客虽然拿到了这一领域的销售冠军,但其对手也不少,而且各个虎视眈眈,像是丰田C-HR、奕泽、大众途岳、现代ix35等等,都带给逍客不小的压力。
![]()
至于紧凑型SUV领域,也是靠着一款奇骏在支撑,而其面对的对手则是哈弗H6和大众途观这两大强将,也是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最后是B级车,换代天籁就不用再赘述了,销量根本不能跟雅阁和凯美瑞相提并论。
![]()
应该说,整个日产全靠轩逸、逍客和奇骏在支撑,而其他车型,像是骐达、蓝鸟、阳光、劲客、楼兰、骊威、西玛等,基本都已经处于边缘化,除了拖后腿也起到什么实际性的帮助。所以说,尽管日产的产品线比较丰富,但除了个别车型外,其他大部分车型的可替代性都非常强,竞争力太弱。
戈恩被捕,高层动荡
去年11月,日产董事长戈恩被捕,罪状主要是因在日本涉嫌财务违规,包括在财务报表上隐瞒自己的真实收入,以及其他重大不当行为,如挪用公司资产等。而戈恩的被捕,深受波及的不仅是日产,更是雷诺、日产、三菱之间的联盟。
![]()
自戈恩被捕后,管理层出现动荡,就连日本和法国政府也均介入此项事件的调查。以后这个联盟将会走向何方,暂时还不得而知。
![]()
总结:
日产已经日渐衰颓,长久下去,恐怕将会失去日系巨头的名号。而至于裁员、降产能等止损自救的方式也透露出几丝悲凉。不过,对于日产而言,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