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同样在车市也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紧凑级轿车这一领域,竞争更比其他级别来得激烈。在紧凑级轿车市场拼杀多年的起亚K3与日产轩逸纷纷于近日完成了换代,这对老对手又一次狭路相逢,那么,谁能赢得这次的对战呢?
先从外观上看,新K3的虎啸式家族风格前脸诠释了极致运动感,中网采用大尺寸直瀑式格栅,配合全系标配的LED大灯,凶狠又富有攻击性。尾部的贯穿式尾灯是一个亮点,后保险杠用了镀铬材料进行装饰,显得非常有层次感。反观轩逸,作为一贯强调舒适中庸的车系,此次在外观上半路出家玩起了运动,让人有些惊讶。缺乏车系运动基因的它侧面线条略显软绵无力,整车只有“V”字形设计的前脸有点运动的感觉。显然,轩逸此次在外观上的改变不太成功。
![]()
![]()
拉开车门来到驾驶舱,轩逸的内饰彻底暴露了它的“伪运动”,四平八稳的布局中规中矩,三个炮筒式的空调出风口罗列在中央显得有些突兀。即便是顶配车型,轩逸的多功能方向盘上仍有光秃秃的一块,让有强迫症的人相当难受。新一代K3的内饰层次感非常丰富,所有横向线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黑色钢琴烤漆装饰条有金色雾面进行点缀,让这套全黑内饰显得十分独特。控制区采用了虚拟按键+实体按键的操作方式,为驾驶者提供很大的方便。从内饰风格上看,轩逸是在运动风与居家风之间纠结徘徊,而K3的设计则不折不扣的展现了个性与犀利。
值得一提的是,两车的车机系统都采用悬浮式中控屏。K3的屏幕有10.2英寸,可以连接互联网实现语音交互+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百度导航+QQ音乐+实时信息等功能。相比之下轩逸的屏幕要逊色不少,大小只有8英寸,能实现的功能也相当基础。
巧合的是,两车轴距都为2700mm左右,非常接近,这样的轴距水平在同级对手中是比较优秀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K3部分车型有后排座椅放倒功能,可以极大地提升车辆的后备箱装载空间。而轩逸却没有这个功能,在后备箱空间的比拼上,新轩逸要落后不少。
从配置上看,两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K3全系标配LED大灯,电子手刹,自动驻车,胎压监测,车身稳定系统,发动机启停等,相当厚道。而轩逸最低配车型不但缺少上述的大部分配置,而且轮毂配备的居然是16寸钢制轮圈加上塑料装饰盖,实在是寒酸至极。
就算是顶配的轩逸也仍然没有电子手刹,制动方式还是落后的脚刹,并且定速巡航也在顶配车型上缺席。而K3的顶配车型要比轩逸的顶配车型多了车道保持、感应后备箱、方向盘加热、手机无线充电、前排座椅加热通风、后视镜电动折叠等关键配置。可以说在配置水平上,新一代K3大幅度领先。
动力上,全新一代K3的主力车型1.5L版本最大功率为115马力,最大扭矩为143.9牛·米。第14代轩逸的1.6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9马力,最大扭矩为169牛·米。从数据层面来说,动力确实稍显劣势,但仍然有着优秀的燃油经济性,是操控方面的一把好手。
跑得快还要刹得稳,K3配备前通风盘式后盘式刹车系统,能够很好的完成车辆的制动任务。而轩逸低配车型的后轮采用的居然是鼓刹,这一上个世纪的设计现在还出现在一辆刚刚换代的车型上,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从方方面面上看,新K3都要比轩逸强一截,尤其是在配置上,更是碾压轩逸。在更强的产品力基础上,新K3的定价为9.88~12.88万,比轩逸的10.9~14.3万定价更低。从中可以看出轩逸产品力羸弱但却溢价虚高,新K3整体要比轩逸更加良心。
全新一代K3上市四十天即销量破万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强大的产品力让它成为了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的对象。相比之下更晚上市的轩逸则显得不够优秀,外观和内饰设计陷入了“伪运动”的泥潭,配置水平更显一般,特别是低配车型的配置实在对不起它的身价。在对比完外观、内饰、空间、配置、动力、刹车系统后,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一代K3要比新轩逸更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