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是宁德时代,后是比亚迪。上周,丰田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官宣了它的朋友圈新名单。在电动化趋势之下,中国市场态度明确,丰田的变化好似一种屈从或顺应,却又让人细思极恐。
此后,宁德时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无疑会进一步提升;而更多议论和担心,则聚焦在丰田和比亚迪的关系上。所谓两者的联合研发(轿车与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及这些纯电动车所需的动力电池)最终将合体为丰田电动车,比亚迪甘心只做供应商么?这种学习值得么?
01
为什么丰田技术让人生畏
囿于资源的匮乏,日本的末世危机感强过任何国家,追求节省却不愿牺牲感官享受,铸就了工匠精神。“日本造”几乎成为了耐用、精致的代名词。
在汽车领域,稳当无奇的丰田车已经誉满全球,深受普通家庭及中产阶级的青睐。但丰田未曾歇脚,永远在为下一个目标储备着什么。笃定执着于混动技术和氢能技术,就是丰田的储备。
能源,是任何国家的命脉,如果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甚至摆脱依赖,研发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并且量产,那么丰田就能一直骄傲下去。自1997年丰田推出普锐斯,22年间,其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辆,占到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份额的80%以上。丰田在这个领域独步天下的地位,连隔壁的本田都望其项背。
眼看20年的专利保护即将到期,丰田只能慷慨供出。2019年4月3日,丰田宣布无偿提供混合动力技术的电动化技术专利使用权给业界使用,涉及专利约23740项。如果没了混动技术的王牌,丰田该如何维持它的骄傲?
况且,这20年,世界并没有按照丰田的设想运转。
02
比技术更可怕的,是丰田颔首低眉的瞬间
《菊与刀》一书中,作者这样形容日本文化:“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有媒体披露,丰田原本在2030年实现销售约55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如今要提前5年。这个计划中,它所定义的新能源车包含了传统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但,传统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并不符合中国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不到国家补贴,丰田车再省油,都不会吃香。
在丰田混动大行其道的20年间,特斯拉来势汹汹。早在2014年6月,特斯拉就已经开放332项汽车电动化技术,有意或无意地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风潮。除了国内的一众造车新势力,全球范围内,以奔驰、宝马、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企均制定了非常激进的电动车发展战略。
不知道丰田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被辱没的焦虑。事实是,看起来骄傲又古板的它,最终选择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联手。在其电动化战略中, 丰田汽车的目标是在2020年至少全面投放10款纯电动车型,首先投放中国。
无论是合作时机、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都是那么恰如其分,宛如一朵清雅的菊。丰田颔首低眉的瞬间,令人生畏。
03
比亚迪会吃亏么?
以严苛著称的丰田,为了弥补纯电汽车这块唯一的短板,想在中国市场中占个好位置,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样,丰田不仅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而且两个供应体系定位不尽相同,还有一定竞争关系,这都将利于丰田当下的缓冲和长远的谋略。长远的谋略是什么?此前,就有外媒报道,丰田正在研发一款使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将极大增加续航里程,同时减少充电时间,计划于2022年开始销售。
那么,在这段关系中,面对看似城府颇深的丰田,比亚迪会吃亏么?
相比长城、吉利、奇瑞这些自主品牌,比亚迪只能算半路出家。然而,仅有15年造车经验的比亚迪,目前已是涉足IT、汽车、新能源的斜杠青年——所以,不要质疑比亚迪的模仿整合和自主创新能力。
商业合作,讲求利益对等,各取所需。为丰田“解渴”的时候,我们相信比亚迪也不会放弃吸吮,这种吸吮的欲望,恐怕是国字号车企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
04
菊下藏刀,谁在瑟瑟发抖?
7月初,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了未来的新能源发展方向,表达了要加快破除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的市场障碍之决心,号召各国政府应协同营造更适合“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倡导更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全球智慧,尽显大国气度。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规模,不仅拥有量级优势,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其他国家也无法比拟的,只要决心已定,便是风向,就看谁跟得快,跟得紧。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丰田亲近比亚迪、宁德时代有些“被迫营业”的意味。捧菊也好,亮刀也罢,不用沉浸在阴谋论中徒增思想负担,亲疏背后皆有利益。短期来看,2025年,当装载“中国芯”的丰田车在中国上市时,会给谁造成最大威胁?恐怕欧系、美系的压力会更大一些。
相比“菊与刀“的日本文化,中国式的“合纵连横“ 同样是不容易被看懂的。
从长远来看,这个结盟对全球新能源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有巨大影响。未来,谁将成为更高级的物种,终归还是技术竞赛,丰田给自己留了时间,本土的诸多新能源企业又给自己留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