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是座复杂的城市。这里有着高大上的金融区,也有着脏乱差的地铁线。在中城上班的职场精英冷漠地看着第五大道熙熙攘攘形形色色的游客,住在上东区的Old Money和来自哈莱姆的饶舌黑人小哥共享着中央公园的惬意。
而笔者在“世界中心”待了一周后,最感兴趣的却是遍布纽约街头的“小黄车”。
和国内两年多就歇菜的“小黄车”不同,纽约的小黄车不仅历史悠久,更已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之一。但凡在纽约街头拍照,没有一辆穿梭而过的出租车入镜,就感觉仿佛缺少了一些元素。
纽约出租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殖民地时期,18世纪的曼哈顿就出现了马拉出租车。在汽车出现之前,马车一直是纽约人通勤的首选。现在我们还能在中央公园见到马车的身影。
19世纪末的纽约还曾短暂地出现过混动出租车。不过该混动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油电混动,而是“马电混动”。一家名为Electric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的公司推出了12辆电动双轮马车,作为出租车使用。不过1907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家公司300多辆车,直接宣告了“马电混动”的终结(P.S. 电动车自燃其实早有先例)。
同年,使用汽油车的纽约出租车公司宣告成立。为了能在街头更有辨识度,出租车被喷上了黄色的涂装,“小黄车”的命运从此开启。翌年,纽约出租车的数量已增加至700多辆。
❂
20世纪20年代,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纷纷投入了出租车市场,就像如今上汽、广汽、北汽投身共享汽车一样。不过当时最成功的却是一家名为Checker的出租车生产厂商。
1937年,时任纽约市长拉瓜迪亚开始推行出租车执照,名为“Medallion(大奖章)”。Medallion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在2013年,一块Medallion出租车执照的价格甚至达到100万美元左右。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小黄车”的司机一直以纽约本地人为主。随着出租车司机从原有的周薪制变成了交“份子钱”,纽约出租车司机逐渐被外来人员所取代。进入新世纪后,超过80%的司机都出生在国外,23%来自加勒比地区,30%来自南亚。因此,上海的同学也别抱怨为什么本地出租车司机越来越少了,其实哪里都一样。
❂
90年代前,纽约街头最常见的“小黄车”是雪佛兰的轿车Caprice。诞生于1965年的Caprice和“黑羚羊”Impala是姐妹车型,Caprice注重豪华和舒适,Impala则更偏运动。在六、七十年代,Caprice多次荣登美国全尺寸轿车的年度销量冠军。
1996年,在Caprice停产后,福特维多利亚皇冠(Crown Victoria)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纽约街车。这是最著名的一代“小黄车”,也是美国人最喜欢的轿车之一。1998年后生产的最后一代福特维多利亚皇冠搭载了4.6升的V8发动机,最大功率242马力,最大扭矩382牛·米,车长达到5米7,宽度超过2米,车重2吨多,所有参数和设计都是美国人民的最爱。
2011年,这款最经典的福特轿车传出停产的消息后,所有出租车公司甚至警察局都想法设法争取多采购一些维多利亚皇冠。如今在纽约依然能见到不少它的身影。
2005年,纽约市政府决定引入全新的出租车车型,混合动力车时隔100年后再次回到了曼哈顿。丰田普锐斯和混动版福特Escape(美版翼虎)是首批推出的混动出租车。
如今的纽约街头已不再是美系轿车一统天下的局面。丰田、福特、日产的各种车型都被喷上了黄色的涂装。
❂丰田凯美瑞
❂日产NV200
❂丰田塞纳
❂丰田RAV4
❂甚至还有国内没上市的最新一代RAV4
在纽约偶尔还会看见一些绿色涂装的出租车。它们隶属于2011年新成立的出租车队Boro,经营范围主要在曼哈顿的哈莱姆、布朗克斯区和皇后区。
❂背景中的Amy Ruth’s是一家位于哈莱姆的Soul Food餐厅,他们家的炸鸡非常好吃哦!
❂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纽约客的出行已不止于扬招小黄车。Uber和Lyft正在侵蚀纽约出租车的市场。未来可能还会有谷歌的Waymo带着自动驾驶汽车来挑战“小黄车”的地位
要感受纽约的出租车文化,除了前往纽约旅游,还能从无数以纽约为背景的经典影片美剧中去体验,例如“纽约控”伍迪·艾伦的不少电影。当然最著名的一定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出租车司机》
最后感谢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相关资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