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三届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李书福痛斥:“有些企业不懂汽车,也没有很多钱,之所以“造车”,是意在资本市场上圈钱。”当然,在新能源市场正处在极速发展的2016年,许多人对此都不以为然,因为当时造车新势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今年6月,对于国内新能源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月。6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文件提出,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消息一出,再一次将新能源汽车推向了风口。
就当大家还在为政策支持振臂高呼的时候,已完成交付的造车新势力代表——蔚来汽车却浇来一盆冷水,继5月16日发生自燃后,6月14日下午,在武汉的一辆蔚来ES8汽车又发生了自燃。
事实上,根据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的数据,在过去的2018年,我国至少发生了40起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2019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更是频繁曝光,特别是蔚来、特斯拉等头部电动车企业接二连三的自燃事件,不仅给新势力车企们当头棒喝,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舆论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那么频繁的自燃,究竟给“造车新势力”带来了什么影响?
根据乘联会数据数据显示,5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批发销量为9.7万辆,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5.8%。相比此前动辄近乎翻番的高速增长,5月销量增幅明显放缓。
平心而论,5月新能源市场销量增长速度的突然放缓,除了受补贴政策调整影响之外,近几个月内接连不断的电动汽车自燃、动力突然中断等事故频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几起尚未公布调查结果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这无疑会让部分原打算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心生疑虑,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来自权威媒体的投票数据显示,受电动车频繁自燃事件的影响,76.3%网友表示目前不会购买电动车。他们的观点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够成熟,和用车成本、上牌等优势相比,自己的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说,大部分网友对电动车自燃事件的看法大多都十分理性,但是当提及未来是否会选择购买一台电动车的时候,27.8%的网友表示“坚决不买”,57.8%的网友表示要过一段时间才会考虑。可见安全性着实是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而电动车接连发生事故,很难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改变消极的观念。
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造车新势力的品牌宣传的关键词,有主打“用户服务”的、有主打智能化、网联化的、有主打新零售的,各种差异化的定位是层出不穷。可真正把“安全”一词放在品牌核心关键词的企业,屈指可数。是自己不重视还是说自己没能力做好,我们不得而知。
(像特斯拉这种把消费者生命安全当做儿戏的企业,就不配拥有消费者)
但是根据消费者的真实反馈来看,真正的新能源购车用户最在意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安全”性。如果再像这个夏天一样,新势力产品的隔几天就是“付之一炬”,任你对用户再好,任你把自动驾驶做到L4级别,又有多少消费者敢去选择你家的产品呢?至少在2019年这个时间点,消费者选车的“木桶理论”依旧是成立的,不要指望你的“长板”的优势可以弥补你“短板”的不足。
据估计,一台汽车约由1万多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而成。因此,零部件供应商于造车新势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优势之一就是零部件的供应链,很多都是有几年到几十年的合作关系积累。
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造车新势力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既有带来利润的希望,又存在极高的商业风险。因为对于新能源车来说,许多零部件都需要重新开发,做模具、做试验,前期投入很大,达不到3万、5万的配套量,不会有可观的利润,因此,供应商为了控制投资风险会向这些企业收取较高的开发费用。
此外,在造车新势力中,具备生产、采购体系控制能力的不到30%,甚至有些企业工艺要求差得异常离谱。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为这些企业配套存在很大风险。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李斌曾经公开表示,在寻求零部件企业合作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难,当然这些问题都可以分层次解决。
但是,电动车自燃事件却给了车企和供应商一个关于“友谊”的考验,对于三电系统基本采用外包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一旦发生电池燃烧,必然会牵扯到相关的供应商。就像蔚来与宁德时代一样,虽然两家在同一天都发表了声明,但在蔚来的原因解释,明显有“甩锅”供应商的嫌疑。而宁德时代的声明则更强调“我提供的电池模组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蔚来自己负责的电池PACK系统。”
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旦供应商与车企之间发生信任危机,那么接下来第二轮的合作想必没有那么轻松,即便是继续合作,那么能不能拿到业内一流的零部件这也是一个问题。一旦上升到整个造车新势力的口碑问题,最后的影响将会更大。
此外,相比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则需要一级供应商具备很强大的设计能力,他们提供不了零部件的设计图纸,对一级供应商的依赖性更强。这个点在自燃事件中也暴露出了相关问题。
因为,核心技术人员在电池企业,内部沟通时间长,无法尽快解决问题。以蔚来为例,目前新势力的电池包,所谓掌握PACK技术,也只是将壳体设计和温控散热自己研发,在电芯成组时,依旧需要宁德时代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像是小鹏,电芯来自联动天翼和比克,电池成组交给了欣旺达,PACK最后是由小鹏和欣旺达一起完成。而牵扯到BMS的设计,又要和电芯企业一起完成,如果BMS出现问题,又要进行跨企业沟通。一旦发生短路问题,很难第一时间查到问题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故过了这么久,相关造车新势力才发出调查结果的原因。
除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之外,近期电动车起火、燃烧等安全事故也引发了国家机构的重视。6月1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表示,对发生起火燃烧事故的车辆,企业应及时开展事故调查;确实存在产品缺陷的,生产企业应当主动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对隐瞒不报或不配合开展事故调查的行为将予以处罚。
除日常排查保障车辆安全外,企业监控平台应采取7×24小时全天值班制度,设置故障处理联系人,该联系人同时要备份至国家监管平台。《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需于2019年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若企业不执行或瞒报等,最严重后果是连车都不让卖。
国家的相关政策明确了新能源车企的责任,且制定了惩罚措施,这不仅将引起车企的重视,同时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及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造车新势力的自燃已经引起了国家机构的重视,很难说这会不会对以后的新能源相关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电动车行业的大力扶持,自2014年以来,电动车车企的风投急速升温。在此期间,涌现出大量的新势力电动车企。但是,根据全球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旬,中国电动车领域所获得的风投金额同比下降近九成,跌至7.83亿美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家对于中国电动车行业的投资项目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2019年国家颁布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对造车新势力是一种严峻考验,额度大幅退坡。加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植氢燃料电池车,纯电动车是否是最重要的方向,会让投资人增添疑虑,因此,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风投瞬减的关键因素。其次,就是类似电动车自燃、动力突然中断等事件,带来的社会舆论确对造车新势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如今,回过头再来看吉利掌舵人李书福对造车新势力的评价,其所讲的每一点,在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企业身上都得到了验证。
电动车频繁的自燃像似烧掉了造车新势力的“遮羞布”,暴露出了当前纯电动车的安全问题,不仅给新势力车企们当头棒喝,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舆论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国内造车新势力来说,他们究竟有没有未来?
这个问题不可以一概而论,对于目前尚处于“PPT造车”阶段的大多数新势力来说,随着资本市场进入寒冬,这些短中期内都需要依赖外部投资的造车新势力,还在痛苦与希望中苦苦挣扎,他们的未来依旧不会轻松。因为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如果融不到资,天天都是生与死的边缘。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缩紧,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从政策导向阶段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淘汰赛已经正式开始,再过一年,这部分还没有能力完成交付的造车新势力,还能剩下多少,我们拭目以待。
近期接二连三的“自燃”、“动力中断”事件,是反映出一些已经量产并完成交付的造车新势力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当下最重要的就是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性。不过从这件事上,也给造车新势力甚至所有新能源车企敲响一个警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车企的足够重视。如果丢掉安全的大前提,在造车这一环节“本末倒置”,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甚至会对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影响纯电动车的长远发展。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新势力的确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视角与打法,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产品选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尽管这些造车新势力中,大多数都难以坚持到最后,但是他们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无法磨灭。最后还想再多说一句:“对于造车,我们要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