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上市很久一段时间过后,价格会变得越来也便宜,主要原因是厂家优化了生产成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对供应商压榨过度的话,就真的可能导致供应商偷工减料。
一款汽车的定价有许多的因素构成的。首先是车型的定位,是家用车还是跑车还是其他的类型。
其次是参考其他品牌相同车型的定位定价,如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等等。
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利润率,项目收益,市场竞争、销量预估等。最终的价格就是多方面妥协的结果。
汽车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果长时间的销量不好的话,车企会采取降价的措施来提升销量。
举例说,一款新上市的车型会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对手卖多少钱一辆,我们就定价就比对手少10%,预计到达一个月卖1万辆,每辆赚个500元。
一段时间,就只是卖了几千辆,竞争对手也降价了,那么这款车也会采取降价的措施,看是不是每辆车少赚钱,能够多卖一点。
刚才说的车型定价和产品利润、项目收益有一定的关系。
一款新车研发出来之后,随着产量爬坡,成本会有一定的降低。但是车企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会一直推进和解决降低更多成本。
一辆汽车在生产之前,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成本估计。80%是在生产之前就初定下来的,剩下的就是在生产中可以去优化的。
那么车企到底是怎么优化成本的呢?现在的车企都是财大气粗,供应商都看车企的脸色,当车型越卖越好时,车企掌握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就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折扣,这个叫行业里面的年降。
一般大的供应商每年接到的年降要求是3%到5%左右,小的供应商接到的降价幅度会多一点。
除此之外,改善生产技术,优化管理团队和生产团队也是降低成本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车子上市一段时间,就是看到优惠比较大的原因。
那么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虽然是可以降低一定的成本,但是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能偷工减料。
毕竟供应商也是需要活下去的企业,到头来只有消费者为此买单。
最著名的就是速腾的断轴案。
在2013年9月新款速腾上市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后悬架结构由多连杆独立悬架变为了扭力梁非独立悬架(为了忽悠消费者,大众给起了一个新名字:耦合杆非独立悬架)。
而速腾在那段时间国内卖的无比的好,直到出现断轴的事情出现,消费者才意识到自己的车子已经偷工减料了。
这场浩浩荡荡的事件持续之久,对于消费者和大众来说都是两败俱伤!
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在换代的时候,会增加很多配置,但是价格又不能改变,所以只能减配一些配置,以此来降低成本。
这些配置都不会对汽车出现本质的影响,不会出现特别大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偷工减料。毕竟厂家要考虑自己的品牌和质量的稳定性,不会拿自己的招牌冒这个险!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自达6,这款车十几年前刚上市的时候,要20多万了,不少车主朋友口中的弯道王,新款出来之后,老款依旧是在生产销售的。
为了配合降价,马自达6陆续砍掉了包括防倾杆、镀铬格栅、日本进口减震器、车身防擦条、高配2.3L发动机等等配置,但价格也降到了当年的一半左右的样子了。
总之,你现在买到优惠大的汽车,不用担心会有质量问题。但是如果碰到特别大的优惠,对折之类的,你要多一个心眼,有可能是很久的库存车、事故车或者减配车!